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306/1118:34:34
新华网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启幕 汇集珍品220件

信息2023-06-11 18:34:34
字体:
分享到:

  虞世南楷书大运帖页 展品展厅图

  6月10日,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要配套活动,“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启幕。

  本次大展由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成都博物馆策划实施,全国20个省、直辖市,40个文博机构鼎力相助,汇集珍品共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90%以上,是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览。

  辛弃疾行楷书《去国帖》 宋(960~1279年) 故宫博物院藏

  据介绍,本次展览展陈内容丰富,除纸质展品以外,还有龟甲、史墙盘、青铜器等等。展览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见字剖意,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历史长卷就从这里徐徐展开。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展厅图

  走进序厅,仿佛穿过时光隧道来到了文明初萌的节点。序厅尽头的贾湖刻符龟甲出土于贾湖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源头。该龟甲上的刻符形似一只眼睛。

  作为中国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出土的史墙盘填补西周重大史料空白,树立金文雍容浑厚典范;晋公盘上载录史实的青铜铭文,带你管窥一段春秋列国旧梦;来自甘肃省镇原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秦二十六年铜诏版,其上阴刻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字迹清晰,弥足珍贵,不仅为秦统一度量衡提供了翔实物证,更是秦统一文字、变大篆为小篆的历史见证。

  虞世南楷书《大运帖》页结体开阖大度,用笔遒丽秀逸,无不圆融如意;柳公权《玄秘塔碑》拓片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褚遂良《同州三藏圣教序碑拓本》尤有坠石惊雷之势;米芾行书《方圆庵记册》为其早期“集古字”的佳作;黄庭坚楷书《狄梁公碑册》造“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之三绝;赵孟頫章草书《急就章册》更具古质之风,亦可见其用功之深。周天球所书《行书陋室铭轴》,用古雅工丽、余韵悠长的书风,传扬着诗人刘禹锡洁身自好、荣辱不惊的隐逸品格。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以果敢苍劲的运笔、恣意纵横的书势挥毫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更有宋代著名词人、爱国将领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去国帖》,浑厚沉婉,方正挺拔,尺牍文书中力透纸背的,是历代文人修身致知、心怀天下的精神脊梁。

  本次展品中的战国蚕纹铜印,展现出蜀人撷万物神髓的非凡想象力,让人遥想那个仍未被解码的古蜀国度。而出土于天府广场的天府汉碑,以雍秀汉隶刻录着“列备五都,众致珍怪”,则是两汉时期成都丰饶繁盛的有力佐证。

  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成都博物馆将用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个文物活化利用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成都博物馆将进一步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讲好中国文物故事,展现中华文明风采。

  6月10日起,除“汉字中国”特展外,成都博物馆还推出“寻迹巴蜀——四川地区考古新发现图片展”“大美天府——四川地区文化和自然图片展”“雕饰山河——川渝石窟与摩崖造像图片展”三大配套展览。聚焦“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自信自强”的主题定位,展览围绕巴蜀考古成就、川渝石窟妙相、天府名胜巡礼三大板块,覆盖四至六层展区,生动立体地展示天府千年人文华彩和自然大观。

来源: 四川省文物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