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全和“夏氏风车”
6月10日是第十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4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四川篇亮相。其中,起源于明朝中期的“夏氏风车”作为遂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呈现其中。
传承非遗技艺“活态灵魂”
选纸、裁纸、折叠、上色……一个风车的诞生需要历经37道工序,制作过程包含竹、木、毛、泥、油、布、纸“七技”。
“上颜色是个绝活,7种颜色就可以搭配出近70种组合。”在“夏氏风车”第五代传承人夏海全看来,这一步骤考验着数十年的功底,“染料的比例是关键,有些颜色甚至需要亲自调配。”
“上色需要百分百集中注意力,一坐下来就是12个小时以上。”夏海全的爱人周利华介绍说,风车制作过程中首先要将宣纸裁剪整齐,随后才能对10余万张纸卡染色,这一工序需要耗时两个月左右,“上色完成后还要先后对色纸进行阴干、烤制。”周利华说。
60余年的风车制作经验,夏海全坚持采用全程手工制作。“这个机器替代不了。”指着风车上变化的颜色,夏海全说。“正因如此,风车的颜色才可以做到几年后都不褪色。”除了“夏氏风车”,夏海全还耗费了40年的时间研究纸龙的制作,“制作一条龙需要花费60多道工序,将170多张纸挨个粘贴而成,同时用铜丝替代以往龙须的用材,防止飞虫的损害。”夏海全说。
握紧非遗传承“接力棒”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与时俱进?
面对时代考题,夏海全不断钻研风车做法,从竹筷到铁丝的演变,从单轮风车到多轮结合,在造型上下功夫,在颜色上持续创新。
“我研究了40余年,还没能透彻,保护与传承非遗技艺是个持之以恒的事情。”夏海全说。
在他的女儿周颂春看来,每一串风车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夏氏风车’,父亲会去参加各种展销活动,以及学校和社区的宣传活动。”周颂春介绍。
“现在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宣传越来越多,未来还是可期的,我们作为传承人要努力保持技艺不失传。”周利华说。
夏海全表示,希望能够有更多真正热爱风车制作技艺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接好非遗技艺“接力棒”,而他也将继续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