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团教师为广安学生授课。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明德师生支教团在四川广安开展了为期11天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实地调研、专题讲座、师友夜话……新颖的教学方式,给广安的师生带来了别开生面的课程体验。
传道授业 师者讲堂启迪学生思维
8月5日晚,广安中学勤政楼3楼的教室里,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江棘正向同学们讲授《换个视角看课本: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神话》。
“初一以前的语文课本与之后的语文课本有什么不同?”课程刚开始,江棘便向同学们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引导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后,她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语文课本越来越强调现实感,新闻文体、纪实文学、议论文体等逐渐增多,而虚构故事如童话和神话则逐渐减少。
“课本的安排与同学们的成长历程相契合,同学们也正将告别童年,踏入青春期。”江棘说,“但我们并非就这样简单地挥手告别神话,围绕神话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探究的领域。”
在此基础上,江棘还用问题和图片引导同学们主动思考、讨论发言,讲解过程中也会推荐合适的书目,帮助同学们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兼具知识广度和理论深度。
支教活动中,支教团教师还带来了其他三堂师者讲堂。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涛的《认识电影——从蒙太奇开始》用电影片段带领同学们在不同蒙太奇之中穿梭,让同学们学会了全新的“看电影”方式,从传统文本走向“大文学”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陶曲勇带来的《一本书的“前世今生”——中国书籍形态演变史简说》,用详实的材料勾勒出中国书籍的“前世今生”,讲解生动有趣,鼓励对古文字感兴趣的同学们多了解多学习,争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彭磊的《大学之道》深入浅出,通过对原典的逐字逐句研读,将《大学》这一儒家经典文本结合同学们现阶段的经历,生动形象地进行讲解,激发了同学们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创新教学 多元课程带来全新体验
走进支教团思维组的课堂,剧本杀、辩论赛、推理游戏、图形游戏等新颖的形式在课程中轮番上演。
在第一堂课上,志愿者何雨函用直观形象的游戏与案例开启逻辑的旅程,同学们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在信任游戏中,当何雨函讲到经典的“囚徒困境”时,同学们敏锐地点出破局的关键——交流与信任。一位女同学说:“除了推理,我们还需要解读爱。”
第一堂课后,有同学在志愿者郑赛男的信箱里投了这样一个纸条:“郑老师,谢谢您来到广安,您的课堂很有趣,让我在游戏中学会了写作技巧,对我提升写作能力有非常大的帮助,祝您生活愉快。”
据了解,此次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明德师生支教团学生志愿者共17人,分为心语组、文学组、文艺组、思维组、新媒体组和调研组,主干课程由心语组、文学组、文艺组、思维组进行讲授。
除了思维组带来的课程外,心语组以“拥抱自己”“接纳情绪,关爱自我”为主题,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帮助学生解决当下部分常见困惑,带领同学们学会识别、表达、接纳情绪,培养尊重内心感受的意识,采取积极的方式表达情绪;文学组带来的“汉字与中华文化——以饮食领域为例”“方言与中国”“《小王子》阅读会”“李白与月——古诗中的月亮审美意象赏析”课程,从方言到汉字,从童话到古诗,带领同学们在语言与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文艺组教授的“巴蜀神话探究”“拾光之声”“民乐华彩”课程,带领同学们在巴蜀神话、民族音乐、地方民歌中感受文艺的美好浪漫。
此外,活动期间,每个早晨书声朗朗的晨读会、每晚7点半之后的“师友夜话”时间,同学们和支教团教师相互谈心,增加彼此的交流,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交流调研 开拓思政教育新的思路
“这次选择来到广安开展活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红色资源非常丰富,可以扩充我们的教育素材。”支教团专职辅导员朱悦峰说。
8月4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和广安市部分学校主要负责人在广安中学开展交流会。广安市教育体育局局长黎均平介绍了广安市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参加交流会的中小学主要负责人也汇报了本校思政教育情况及特色亮点。
“听完后受益匪浅,很有启发。”邻水四中校长李道福直言,“这次思政交流会给我们学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很多借鉴,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