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309/1515:26:49
新华网

坚持“多条腿”走路  阿坝壤塘发展多元产业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信息2023-09-15 15:26:49
字体:
分享到:

壤巴拉藏式陶艺州级传承人泽郎斯加和藏陶师正在烧制藏陶。

  近年来,阿坝州壤塘县通过农牧立县、文旅兴县、能源富县战略,坚持产业发展“多条腿”走路,初步形成了有条件的乡镇“一乡一品”产业格局。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壤塘大地上铺展开来。

中壤塘镇蔬菜基地。

  以文兴业 非遗创新发展打通文旅融合经脉

  “这个订单来自武汉,他们需要30件石刻作品,总费用是6万元。”近日,在壤塘县宗科乡拉花创新工作室里,负责人拉花与他的两名徒弟耿青和仁青扎巴,正在工作室内赶制一批石刻作品。

  据了解,近年来,为将富集的非遗资源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资本,壤塘县建立非遗传习所46个,涉及唐卡、藏戏、石刻等不同技艺,3000余名青年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实现了农牧民群众不离乡、不离村、不离土、不离牧的技能增收新路子。

  耿青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大概挣到十几万,还不用风吹雨淋。”据耿青介绍,目前,壤塘县拉花石刻合作社已有100余名成员,2020年人均增收10万余元。

  如今,壤塘县以“文化+旅游”打通文旅融合之经脉,以“文化+科技”突破边界,以“文化+美妆”创新产业模式,以文兴业的作用愈发显著。

慧科深加工基地。

  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发展稳步向好

  现年50余岁的色肆姐在壤塘县尕多乡瑟古村生活了一辈子,她亲眼见证了壤塘农业发展的点滴。

  2020年,壤塘营顶山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壤塘县瑟谷村流转土地1105亩建起“千亩蔬菜基地”,村民们除了每亩每年有450元的租金外,每年还能在基地务工6个多月。

  “以前一到春天,我们就要到离家几十公里的山上挖药、放牧养家糊口,现在蔬菜基地修到了村中,我们也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说起如今的美好生活,瑟谷村村民柔特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从“望天田”到“蔬菜基地”,瑟谷村是壤塘县农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据介绍,多年来,壤塘县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改造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加强农业科技化、现代化,农业得到全面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全县经济发展稳步向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壤塘以“政府主导、部门承担、示范引导、突出品牌、逐步扩大规模”为方式,在“菜、菌、粮、药、畜”上下功夫,培育蔬菜基地和种植大户11个,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每亩地年收入1500元以上;建起了3000 余亩高原双低油菜产业园区,3300余亩壤巴拉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园区,百亩壤巴拉林下经济产业园区,壤塘高原双低油菜产业园生产的油菜籽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壤塘县的农业发展正快马加鞭、活力迸发。

  建立产业链条 破解畜牧产业发展难题

  近年来,壤塘县为破解畜牧产业发展难问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激励机制。2014年在上壤塘乡康垄村建立起合作社,从养殖到销售,建立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把牛奶卖进了县城、都江堰等地,让群众畜产品收入翻了两倍。当年该村通过养殖牦牛户均增收10余万元。

  如今,行走在卡龙沟深处,只见连绵起伏的高山上,几百余头牦牛正奔走在山坡上觅食。

  “过去,村民靠天养畜,牦牛以散养为主,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养殖规模也发展到如今的几百余头,村里的养殖业越来越红火。”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李登科介绍道。

  据悉,近年来,伊里村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产业,让特色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推动了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此外,还成功创建阿坝州乡村振兴示范村、阿坝州三家园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壤塘县乘势而上,编写《壤巴拉牦牛产业园区规划》《牦牛标准化养殖方案》,把康垄村“党建引领、合作社牵头、致富能手承办”的模式推广向全县。出栏率呈逐年递增之势。

来源: 壤塘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