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百业兴
阿坝州建州七十年来,壤塘县人民砥砺奋进,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走进蒲西乡斯跃武村,只见宽阔平坦的村道上,轿车、农用车、越野车来来往往。“以前我们村大部分是泥巴路,全村人的出行基本就靠人背马拖。”如今,走在宽敞的水泥路上,斯跃武村民仁真板幸福感油然而生。
在过去,壤塘经济基本为单一脆弱的传统牧业,靠天养畜、自然游牧,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没有一条公路,没有一座电站,基础设施条件极差,各项事业一片空白。
多年来,交通、通信、能源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并陆续竣工,推动壤塘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一组数据道出壤塘的显著变化:202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4482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860万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30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43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315元……
地处偏僻的壤塘在飞速发展中喷发新活力,“四大产业园区”从无到有到强、“飞地”经济加速发展、规上工业实现零突破、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多张国家级”名片……
村集体经济实现分红
群众露出真诚笑脸
在过去,壤塘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壤塘县按照4+1的攻坚总步骤,紧紧围绕五个聚焦,实施八大提升行动。不断努力实现了从“等靠要”到“主动干”、从“过得去”到“过得好”的转变。
放眼望去,热布卡村流转300余亩土地,建起农旅结合示范基地;康垄村建起了农畜专业合作社,让鲜奶走进餐厅;壤塘村建起了云端农畜产品合作社……一个个村庄的嬗变,折射出壤塘积极发展多元富民特色产业的成果。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行动
同时,该县依托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建46个非遗传习所和23个“飞地”传习基地,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模式,3000余名农牧青年从事非遗生产性保护、活态化传承工作。壤塘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发展实现稳定就业促脱贫的“文化+扶贫”模式。
如今,古老村庄旧貌换新颜、大道如虹连接千家万户、产业兴旺的图景徐徐展开……壤塘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收获了满满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蜂蜜养殖喜获丰收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壤塘,每年都会召开教育发展大会。会议既要表彰全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又要表彰尊师重教的好家长,仅每年表彰费就有100万元左右,这样的大会已在壤塘连续开了11年。
在教育发展大会上,为留住优秀教师,壤塘出台了鼓励教师终身从教奖励办法,同时把全县教师的目标考核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参公执行。此外,壤塘县还大力推行名誉校(园)长制度。
“目前,名誉校(园)长共办理教育实事800余件,既破解了很多教育发展中的难题,又为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项目和经费打开了‘绿色通道’。”壤塘县教育局负责人说。统计数据显示,如今入学率已上升到99.92%。
壤塘县一方面从“硬件”建设入手,10年累计投入资金18.6亿元、占民生资金的21.7%,新改扩建“花园般”中小学校 12 所、幼儿园 51 所,新增学位 6100个,幼儿园实现了从城关到乡村全覆盖的华丽转变。一村一所幼儿园、一乡一个中心校,学校成为壤塘县最漂亮、最现代的建筑。另一方面从“软件”入手,实现了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的群众思想变化。目前,在校(园)学生总数达10756人。
从青壮年扫盲到全覆盖控辍保学,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迈向教育均衡……壤塘教育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打,终于构建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实现了“有学上——好上学——上好学”的美好蝶变。
花园般学校+花朵般学生
做好新时代生态答卷
70年来,壤塘县植树造林20余万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壤塘人的共识,“高原林海秀城”的名片愈发熠熠生辉。
“良好的生态是壤塘旅游的金字招牌,同样,旅游发展起来了也为保护生态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壤塘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以全长40公里的尚蓝天路为例,它穿越荒山野岭,连通了壤塘的内环线,激活了壤塘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已成了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路”。
不仅如此,3A级旅游景区棒托石刻文化旅游景区、则曲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A级旅游景区壤巴拉文化旅游景区、壤巴拉传习创业园……一个个旅游景点汇聚成一张闪闪发光的“文旅名片”,“悬天净土·壤巴拉”旅游品牌正在冉冉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