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309/2216:59:26
新华网

成都邛崃多管齐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促使古巷焕发“新生”

信息2023-09-22 16:59:26
字体:
分享到:

  近年来,为了满足居民不同类型、不同空间层次的公共活动需求,邛崃铁花社区坚持“多管齐下、齐抓共管”的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营造整洁、有序、文明、美丽的环境,促使古巷焕发“新生”。

铁花巷主巷

  通过引进外来支持性社会组织,厘清街区各主体人群的需求,挖掘社区贤士能人、居民骨干、党员骨干等力量,搭建“商家联盟”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共享共治”街区治理格局。以“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工作导向和“改不改”“怎样改”由群众说了算的工作模式,引导居民自组织发现巷内问题,发动社区资源解决问题(如治安、环境等),引导商户自行组织梳理现有业态,积极参与铁花巷社区治理,推动小区、街区议事协商制度的形成,商讨一院一公约、门卫制度以及院落物业费用收取等。

  在社区党委、巷道党支部引领下,发动巷内的居民群众、商家业主成立意见征集、绿植搬运、创意设计3支志愿服务小组。邀请专业设计公司,对各家各户的院落、阳台、墙体立面、巷道节点进行设计。在植物搭配上,以红黄绿蓝四个色为主,灌木和草坪的搭配,春赏桃花、夏观紫薇、绣球、秋收石榴、柑橘、冬闻腊梅香,为巷内居民营造了生态、宜居、和谐的美好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

  同时,将巷道景观提升与生活垃圾再利用相结合,利用支巷一侧墙壁,布置装饰性容器——轮胎并栽种清爽的常绿植物,墙壁底部花箱种植攀援藤蔓,实现绿植与文化墙绘的有机融合,提升空间的丰富度和多季节观赏价值。在铁花广场重新归置居民栽种蔬菜区域和公共绿化区域,通过不同植物的组合,打造生态可食花园,营造有趣的植物意境。对原巷道网红打卡点进行升级迭代,充分利用巷道汉文化文创主题,在点位新增观赏坐台,吸引游客驻足观赏。统一设置商家外摆景观区域,对电箱、空调外箱等辅以栅格花架,搭配放置植物盆栽,有效兼顾散热需求和景观观赏需要,并形成认领管护机制,签订共管协议,自行管理维护。

  此外,还开展“铁花巷装置艺术节”“铁花小巷音乐会”“文君戏剧节”等与巷道文化高度相关的主题艺术品牌和常规艺术活动为小巷铸魂。编排“印象文君”舞台剧、组建以农具为主的铁器微型博物馆等文化场景为巷道赋能。搭配“商居文化节、公益集市、创客沙龙”等各类特色项目,发挥铁花巷“流量效益”。依托“党心引领·重塑铁花”公益共享品牌,发挥“文君相如IP”效应,以“夜经济”场景和“邛崃味”小店为特色,在形成“铁花巷”社区文化品牌的基础上,联合周边文化街区形成“天乐苑-铁花巷-文脉坊”的临邛古城文化圈,实现片区融合式、统一性发展,打造区域文化生态圈。

铁花巷汉服文化节

  搭建铁花线上服务平台,开通生鲜配送、房屋租赁、家政服务、报事报修、共享停车位等服务项目。整合为村平台、政务服务门户网站、铁花社区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美团外卖等线上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广泛宣传街区特色化服务。

  目前,铁花巷设置共享停车位35个、共享党群服务站2个、共享公共空间2个,共享厕所1座,打造了“铁花崃汇”公共空间、志愿者服务驿站、健康医疗服务机构、铁花学院等共享场地,组建了共享工具墙3处、药箱1个、微型消防站1个、监控10处等多项共享设施,开设了“铁花崃汇”共享超市、健康医疗服务机构、铁花学院等共享服务,不断提升共享项目治理能力,配套完善了“15分钟生活服务圈”。

  据了解,邛崃市铁花巷前后共经过3次改造,坚持以“文化立巷、风貌靓巷、业态兴巷”的改造思路,充分挖掘在地历史文化底蕴,采用现代文创表达方式实施改造。同时,对巷内业态实施转型升级,引入了30余家花艺、艺术培训、地方美食等时尚小店,使之成为彰显邛崃历史文化和美食文化的特色文创街区。

来源: 中共邛崃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