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3 10/0111:03:58 来源: 新华网

四川安岳:千年石窟的守护与传承

2023-10-01 11:03:58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社成都9月30日电(记者尚文意 张海磊)初秋,天蒙蒙亮,73岁的吴忠富拿着扫把出门了。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卧佛院景区,他已守护这些国宝整整41年……

  “和常见的造像右卧不同,这座卧佛罕见地左卧于山崖之上。”安岳石窟研究院文化研究科科长杨秀伟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尊左侧卧佛。

  安岳,古称普州,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据史料记载,随着唐宋政治军事形势的发展,佛教石窟造像由北向南推移,四川广元、安岳和重庆大足陆续出现不同规模的石刻造像。

  9月21日拍摄的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毗卢洞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石窟。新华社记者 尚文意 摄

  1982年,安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成立。文管所发动群众上报身边的文物,卧佛院开始被大众所知,成为当时第一个被发现的造像,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调查深入,人们发现,全县境内竟现存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石窟经文40余万字,是中国唐宋石窟最集中的县之一。

  也是从1982年开始,吴忠富成为义务文管员,守护着这些国宝。“好多人问我究竟有没有意义,这是国家的历史文化,值得用心去守护。”他说。

  “安岳石窟造像一改早期佛和菩萨必正襟危坐、庄严肃穆之态,人性化、世俗化特征更加明显。”杨秀伟告诉记者。

  9月21日拍摄的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圆觉洞景区的莲花手观音窟。新华社记者 尚文意 摄

  驱车往安岳县城东南方向前行,沿塔子山盘山道一路前行,到达山顶后,毗卢洞便映入眼前。这里的紫竹观音造像以雕刻精美被称为“东方维纳斯”。只见造像左脚悬于台外,右脚翘起,随意而坐,神态倜傥,显得悠然自得。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跷脚观音”。

  四川石窟地质环境复杂,气候高温潮湿多雨,文物本体病害复杂多样。在尽可能地让更多人一睹精美造像的同时,当地也加快文物保护的步伐。

  记者注意到,毗卢洞景区在造像顶部搭建了钢架棚,杨秀伟介绍:“这是为了保护像这样裸露在户外的石窟造像,应对雨水侵蚀、风化等问题。”

  9月21日拍摄的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圆觉洞景区的释迦牟尼石窟。新华社记者 尚文意 摄

  柳本尊“十炼”修行图石窟上方外侧还加修了窟檐,水滴可直接落到地上而避免了顺着岩壁下流。在景区内,工人们也正在加紧进行二期保护项目的施工。

  “水是石窟文物保护的最大‘敌人’,包括风化其实也与水有关。”杨秀伟说。根据各地情况,他们分门别类建立了文物安全台账,实施分类保护,包括建保护棚、建防护栏、实行环境周边综合治理等。

  9月21日拍摄的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毗卢洞的水月观音造像。新华社记者 尚文意 摄

  随着当地旅游基础设施愈加完善,如今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在安岳开启石窟文化之旅。

  白墙黑瓦的民宿、别具特色的石板小路……距离卧佛院1.5公里外的水月集禅意主题商业街区已初见雏形,游客们正在附近农家乐里品味美食。

  围绕当地丰富的石窟文化,安岳县通过“石窟+N”打造文旅融合新方式,使更多人了解安岳石窟的魅力。

  9月21日拍摄的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毗卢洞的柳本尊“十炼”修行图石窟。新华社记者 尚文意 摄

  安岳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杨雅茜介绍,安岳在北部实施“石窟+水”工程,依托卧佛院景区,建设“三谷一街一院”功能区;中部实施“石窟+数”工程,依托圆觉洞、千佛寨景区,打造安岳石窟数字展示中心;东部实施“石窟+山”工程,依托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打造“安柠石光”巴蜀文化体验区。

  近年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区域文旅合作也日渐成效。资阳和重庆大足“牵手”,依托石刻资源联合开发跨区域文旅产品,唱响“资足常乐”跨省文旅品牌。在川渝共同推出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十大主题游”精品线路中,石窟石刻艺术文化主题游涵盖了大足、资阳在内的13个点位。(参与采写:邢拓、龙泠宇;视频记者:龙泠宇、尚文意)

【责任编辑: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