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承办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研讨会在四川德阳广汉举行。共计20个科研机构、大学院校和科技公司的代表分享了关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科技手段运用、设施设备创新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并交流了各自的工作与研究经验。
研讨会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教授吴小红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的年代学研究成果。她带领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在发掘过程中从六个埋藏坑中共采集了200多个可供测年的样品。根据目前考古发掘研究结果和碳十四测年所能达到的精度,初步可以判断三星堆所发现的几个埋藏坑形成年代处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坤龙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阶段性成果。他带领的北京科技大学冶金考古团队对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青铜器残留泥芯进行岩相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三星堆青铜器面具/人像、神树、其他非容器等本地风格特征器物泥芯与容器类器物泥芯在化学成分及显微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推测与产地不同相关,本地风格器物与容器类器物铸造地不同。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丁忠明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文物铸造工艺阶段性研究成果。上海博物院研究团队通过X-ray CT成像技术研究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12件青铜器制作工艺,并与中原同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作比较研究。发现三星堆与中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既有相似的共性,也有鲜明的个性。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运生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石器及青铜器产地来源研究成果。成都理工大学研究团队通过相关区域示踪调查与取样鉴定,分析了大宝山矿区岩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含量,研究三星堆大玉料、代表性玉石与玉料产地靶区的岩石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星堆大玉料与彭州蛇纹石的相关性较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微量元素示踪法表明彭州铜矿与三星堆部分青铜器关联性较大。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馆员周旸介绍了三星堆遗址出土丝织物组织及织造工艺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研究团队在三星堆遗址首次深入揭示了这一古代文明的丝织品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在确认了纤维材质为桑蚕丝的基础上,对丝织物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进行了详细研究。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中,平纹织物是最为普遍的组织结构,即绢。除此之外还观察到了绮和斜编织物。就织造工艺而言,研究团队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织造方式,即原始腰机的织造方式、双轴织机或踏板织机的织造方式、提花织机的织造方式。
此外,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教授温睿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有机残留物分析的阶段性成果;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区实验室考古的研究成果;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周军介绍了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电磁探测阶段性成果。
据介绍,本次研讨会不仅促进了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与学术研究,增进了不同团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更为今后深入开展多学科融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