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3 12/0409:40:44 来源: 新华网

聚焦高质量发展|从1到100 成都高新区聚焦做优关键节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023-12-04 09:40:44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新华网成都12月4日电(黄晓芸)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已初步形成智能硬件全生命周期中试能力;微波与光子集成前沿研究中心正式挂牌入驻由成都高新区主导建设的天府绛溪实验室,在实现原创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还将打造国内首个微波与光子集成系统的全产业链平台;由成都高新区首批“岷山行动”计划揭榜团队之一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已在15个省(区、市)逐步推广使用……今年来,成都高新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动作频频,成果不断。

  如果说原创科技研发是“从0到1”,那么科技成果转化则是从“1到100”。科技成果转化是今年成都市科技创新工作“一号工程”,如何推动科研与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将成都的技术创新优势、要素集聚优势、平台溢出优势转变为成果转化优势?成都高新区聚焦做优转化节点,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打法”。

  融合“学”“产”

  新型研发机构以产业为导向规划转化路径

  扫描、打印、安装,15到20分钟,智能3D医疗高速打印系统就可以打印出一个轻便、透气、贴合度高的外固定支具;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机器人导航系统结合医学图像技术及人工智能算法,可在手术中提供安全精准导航;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通过接受的坐标信息与CT图像融合重建3D模型,帮助医生寻找病灶点、提供精准穿刺路径规划和实时导航……这些都是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自2022年成立以来的成果。

成都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供图  

  岷山山脉绵延约500公里,成都高新区以岷山命名的“岷山行动”计划,是想宣示科技创新工作立足“高原”筑造“高峰”的决心。该计划的目的是引入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团队或科研机构,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体系,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构筑主导产业新的动力源。

  什么是新型研发机构?在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孙淼看来,新型研发机构融合了“学”与“产”,兼具研究院和企业的功能。

  科研人员在市场开发、产业对接上不专业,企业缺乏把研究成果直接转化成产品的能力,科研与产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种种原因造成科技成果闲置,企业创新乏力,这是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而像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学术、产业双方沟通困难的问题,还能调动多方资源,将研究院打造成一个集“产学研”于一体的机构。“我们以临床需求与市场化为导向来设立研究课题、规划某一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孙淼介绍说。

  据介绍,在科研方面,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汇聚了数十位含院士在内的专家,负责医疗机器人研发所涉及的不同技术领域;在学术支撑方面,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在四川大学建立了一套产教研融合的医工专业体系,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及四川大学机械学院、电气学院、计算机学院等开展合作;在产业方面,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具备与投融资机构对接、市场开发推广的团队,引导科研成果有效转化,并向市场需求靠拢。

  目前,“岷山行动”计划“揭榜挂帅”引进11个顶尖团队,其中4个以上揭榜团队获市场化融资超亿元;万应微电子建成技术水平高、服务功能全、产业链条完整的先进封装技术平台;岷山恒容项目公司长鹰恒容估值已达10亿元。

  “架桥跨谷”

  “中试+”生态为科技成果产业化保驾护航

  跨越原创技术研发和工业化量产之间的鸿沟,中试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桥梁,科研成果能否产业化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

  “从图纸到样机,我们要不断测试、调整、优化,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风险控制、技术标准等关键问题,都需要在中试环节确定解决方案。”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的入驻企业成都高新蜂鸟先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柏辉说。

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成都高新区供图

  今年1月,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并配套了“中试十条”专项政策,明确建设中试平台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重大突破型平台可量身定制支持政策,中试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

  柏辉说,在以往,有的企业、科研院所会有自己的中试设施,但并不对外开放;当前第三方专业中试平台缺乏,难以满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多元需求。而像蜂鸟智造这样的中试平台,具备一支包括技术经理人、研发工程技术团队、质量体系团队、供应链团队等在内的专业团队。技术经理人可以从创新源头挖掘项目,判断技术的成熟度、市场潜力等,整合资源助力项目成长;研发工程团队可以提供样机开发、结构工艺优化等技术支撑;质量体系团队可以为产品良品率、可靠性“保驾护航”;供应链团队可持续为产品提供关键元器件选型降本、本地化等服务……

  “中试其实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系统的事。”柏辉表示,中试平台不仅是产品在规模量产前的工程优化,还要链接各方面的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023年3月,成都高新区举办“中试+”生态大会,共同签署“中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生态联合倡议,积极营造“技术研发+中试平台+专业孵化+天使基金+应用场景”五位一体的中试生态。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建成(含认定)中试平台25个,加快建设11个,服务中试项目389个,助力融资超16亿元,未来五年预计带动产值千亿元,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中试首选地。

  一体部署

  创新要素、产业要素成链成网提供支撑

  只有科技成果而没有全程、全链与全网的系统支持,再好的科技成果也难以转化成新产业、新动能。如果将科技成果看成一粒种子,那么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让这粒种子落地开花。在成都高新区,人才、创新策源平台、孵化载体、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产业要素加速聚集成链,并交织成网,为这粒“种子”源源不断地输入养分。

  数据显示,目前成都高新区各类人才总量突破80万,引进入选国家人才计划者超450人、省市级人才超1000人。在引才方面,“岷山行动”计划已吸引超过200个团队申报,11个团队成功揭榜。截至目前,已聚集苏东林院士、黄维院士、雷宪章院士等技术专家、产业专家各类全职人员364人。在补齐人才短板方面,成都高新区发布《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专项支持政策》,向人才抛出橄榄枝。到2025年,成都高新区将力争通过新型研发机构聚集产业领军等各类人才10000人以上,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才6000人以上。

天府锦城实验室。成都高新区供图

  同时,成都高新区加快布局创新平台,强化创新策源能力。目前,北京大学成都前沿交叉研究院、清华芯华创新中心相继落地,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揭牌运行。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66家,约占全省1/4。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正加快建设。

  除了加快布局创新平台,成都高新区也高度重视孵化载体建设,截至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级孵化器20家,在孵企业总数超2万家,载体面积达570万平方米。

  在金融支持方面,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建设全国最大规模的区(县)级天使母基金,形成19支超100亿元天使基金集群,基本实现国内头部机构合作全覆盖;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盈创动力模式”,累计为1.2万家企业提供政策性产品债权融资逾320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有效期内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106家,超430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聚集生长,累计培育上市企业62家、科创板企业10家,位居中西部前列。

【责任编辑: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