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宾,说到企业落地原因,不少光伏企业的负责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要素——人才。
“从普通产业工人到高技术人才,在宜宾都可以找到。”宜宾英发德耀科技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副总裁陈龙说,工厂采用自动化生产线,对工人有更高要求,有30%—40%的用工需求是专业技术人才,比如设备人员需要懂得自动化、机械编程。
如今,宜宾已创建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人才与产业如何实现双向奔赴?记者在宜宾进行了探访。
补人才短板 建大学城和科创城
谈到宜宾的人才优势,企业家们都提到了一个数字“12”。这是指宜宾现有的12所大学及校区,目前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10万人。
7年前的2016年,当时宜宾只有1所本科院校和1所高职院校,每万人中大学生仅有45.8人,在全省处于落后水平。正是在那年,宜宾提出了“产业发展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在巩固“一黑一白”为代表的能源、白酒产业同时,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赛道竞逐。
宜宾科教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时的宜宾全力以赴围绕新兴产业招商引资,但高科技企业首先考虑的不是优惠政策,而是有没有教育和人才资源,仅仅依靠本土高校,根本无法满足外来投资企业的人才需求。
为补齐短板,2016年10月召开的宜宾市第五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建设宜宾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的部署。随后,在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约36平方公里土地,打造大学城和科创城。
2017年2月,首个入驻大学城的高校——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仅用6个多月便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当年中国白酒学院在四川轻化工大学成立;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从动工到开学用时9个月;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从动工到建成用时10个月;四川大学宜宾园区从动工到建成用时5个月……短短几年,蓝图变为现实,宜宾也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
助力新赛道 构筑产业人才“蓄水池”
2019年,宁德时代签约落地宜宾,一条动力电池产业链向宜宾集聚,来自全国各地的院士、教授、科研人员、大学生也在向宜宾汇聚。截至目前,宜宾三江新区已引入高层次人才525人、研发人才7009人。
人才的集聚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什么?在宜宾落地的首个院士工作站,记者找到了答案。
2020年10月,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落地宜宾,开展了高安全动力电池开发、重卡换电系统、电动汽车低温续航、电池大数据建模等多个研发项目,承担省市级科技项目10余项,已获得授权专利90项。四川智锂换电装备智造基地是工作站孵化的首个成果转化项目,填补了宜宾在换电装备研发制造环节的空白,将助力宜宾打造全国换电重卡产业新高地。
依托人才支撑,如今,宜宾已经成为四川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的核心区。
宜宾正在打造的千亿级光伏产业集群也同样离不开人才“蓄水池”的助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宜宾学院开设了光伏电池后端应用的相关课程,这门课在一年前由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主要原因就是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了解到企业对相应人才的大量需求。
按照“企业出题、院所答题、政府阅卷、协同破题”的科研攻关模式,宜宾推动产教深入融合,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学校和企业随时了解彼此需求,精准对接,以赋能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建立了从招生、就业到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
如今,宜宾已成为除成都之外,全省高校数量最多的城市,宜宾大学城也成为当地最大的人才库。(记者 寇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