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405/2217:20:04
新华网

四川夹江:新时代稻田里的“守望者”

信息2024-05-22 17:20:04
字体:
分享到:

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吴场镇是农业大镇,全镇总耕地面积34789.68亩。近年来,吴场镇抓住“田长制”改革机遇,推动建立全流程、全链条、全覆盖的农田保护机制和监管网络,多措并举推动“田长制”改革,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用“田长制”治田,让良田变粮田。

田长治促群众治

作为村级“田长”,每天巡田是吴场镇三洞桥社区党委书记张田华的“规定动作”。

“在工作中遇到需要整治的耕地问题不少,可基层执法人手不足,动态巡查、及时发现违法行为,还需要乡亲们的共同参与。”吴场镇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罗庆说。

为了破解难题,吴场镇探索构建起“全民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长效治理机制。在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设立专门保护耕地的“田长”,由村党总支书记担任村级“田长”,村民组长担任网格长,党员代表、社员代表、种粮大户担任义务巡田员,努力将保护耕地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农户、每一块土地。“田长”们逐家上门、挨户宣讲,靠脚步丈量全村每寸土地,乡亲们逐渐认可了“田长制”。经过探索推进,目前12个村(社区)、78个组级(网格)全面建立“田长制”,设立“田长制”公示牌13块,还出台了5个“田长制”配套文件,建立了投诉举报、责任单位协调配合等制度。

“现在村民只要是想动田用土,都会主动询问‘田长’的意见。”张田华说。

人治促智治

一路巡、一路记、随手拍、随时拍……吴场镇仁和村党总支书记刘开明一边巡田,一边使用“四川田长巡田APP”实时记录巡田情况,实现巡查发现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及时上报、及时处置,传统的巡田也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

“‘四川田长巡田APP’就像地图导航一样清楚,发现问题后,站在田边拍个照上传,取证快、应对快、解决快,效率大大提高。”刘开明说。

“刚开始推广这个APP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大家都不会用。开了几次培训会,但效果都不理想。”罗庆说。

为了切实发挥“四川田长巡田APP”作用,开启田长制“智治”新篇章,吴场镇采取“驻村工作组+村级田长”模式,推广“四川田长巡田APP”。由各村驻村工作组能熟练操作APP的工作人员作为“向导”,利用每天巡田时间与村级田长一道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教学演示APP操作。通过“四川田长巡田APP”的推广使用,吴场镇用数字智治赋能耕地保护,实现问题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守护好每一寸“饭碗田”。截至目前,根据平台数据统计,吴场镇开展巡田9736余次,对上报的6条“非农化”“非粮化”线索全部办结。

三长制促长治

“我们不仅道路宽敞了,还清理了河道沟渠、美化了村庄环境,完全告别了过去的脏乱差。”吴场镇三管村村民汪大哥说。

哪里有建设,哪里就有管护。近年来,除了田长制外,路长制、河长制、林长制也应运而生。

“路长制的建立,让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运营、路域环境整治及超限运输治理有了‘看路人’。河长制的实施,让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域污染治理有了‘巡河人’。”吴场镇交管办相关负责人说。

为整合资源,提升治理效能,吴场镇构建“党建引领、政府搭台、‘三长’联动、网格覆盖、群防群治”方式,融合“田长”“河长”“林长”,建立“三长制工作法”,实现镇域内网格全覆盖、流程全闭环。

“我是村级‘田长’‘河长’‘路长’。我现在每天从村委会出发,先把田巡了,再顺道把河巡了。路就在脚下,低头就可以把路也巡了。现在我们三管村,金牛河上水天一色、金牛河畔十里稻香、金牛河外道路绵延流长。为我们下一步发展农旅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三管村党委书记陈朝军说。(完)

 

来源: 夹江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