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的吉好也求一家告别了又小又黑的老房子,与其他村民一同易地搬迁至新居——这里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还有客厅和多间卧室。而老房子留在了老村子里供游客参观。
如今,吉好也求开起了小卖部,干起了养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他们家生活状况的转变,也是凉山州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行走于凉山大地上,彝家新寨焕发新颜,和美乡村游人如织,产业大棚拔地而起……近年来,凉山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幅产业兴旺、乡村和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兴旺促增收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昭觉县四开镇好谷村的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连片的标准化种植大棚排列整齐。大棚内,无土栽培的蔬菜长势正旺。
作为以高山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同时开展产地加工、农旅结合建设的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园区,自2018年落地以来,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就像一朵盛开的索玛花,为当地带来乡村振兴的希望与动力。
村民则日且6年前将家里的13亩土地流转后,留在了园区打工,除去流转土地的租金,每个月打工能挣2000多元。则日且说,以前自己只在田间地头种过水稻,经过培训上岗后,现在基本对大棚内所有果蔬的种植任务都能胜任。目前,园区已培训农户1000余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人,乡村农技人员7人。
在冕宁县若水镇万亩烤烟示范基地,成群的烤房错落有致,田间合理布局了水池、太阳能提灌站,建起了农机停放点。每年七八月“赶烤”时,基地内呈现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近年来,冕宁县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探索促进农业提效、农民增收、农村变美的新路径,让农民鼓起腰包,走好产业发展之路。
“三河村也因地制宜带领民众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村民养起了乌金猪和西门塔尔牛,中华蜜蜂等优质品种也被引进,在田间地头,生姜、川牛膝、冬桃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
“引进哪些产业,我们通过了认真评估和科学规划,专家和老百姓商量着来。老百姓会干什么,最擅长做什么,我们就搞什么产业,所以目前各项产业都发展得挺好。”三岔河镇前党委书记何之洲介绍说,以西门塔尔牛为例,该村气候适合肉牛养殖,为解决资金投入,当地向民众发放小额贷款、低息贷款及政府贴息贷款,帮助做大西门塔尔牛养殖,预计今年年底,全村肉牛养殖总量会达到1200头。
文旅融合增活力
“帅哥请停车!公主请下车!”位于谷克德景区的烧烤摊位老板们正热情的招呼着游客吃自家的烧烤。4月27日至5月30日,2024清凉凉山·昭觉索玛花季活动在昭觉县谷克德景区举行,最美索玛花摄影大赛、星野户外活动、烧烤节、自行车公开赛等系列活动轮番上演,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打卡”。
近年来,昭觉县加快推动彝族风情、红色文化、历史文物等资源优势转化,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加速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依托良好的生态、人文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2023年,昭觉县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
在冕宁,首届“航天花韵”文化旅游活动、“樱你而来 畅游冕宁”为主题的樱桃采摘活动等文旅节会,也在逐渐擦亮当地的农文旅名片。当地以节为媒,举行民俗表演、展示民族风情,并借活动之机、趁势而为,开展招商推介、项目推介,在文旅舞台上唱起了“经济大戏”。
冕宁县锚定农文旅融合,充分挖掘农业产业和旅游资源潜力,大批村庄环境得到改造提升、华丽蝶变。一座座独具风格的乡村民宿拔地而起,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注入新活力,也为乡村振兴发展跑出了“新赛道”。据统计,2024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冕宁县共接待游客2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01.5万元。
背倚螺髻山,面朝邛海,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大石板古村距离西昌市中心仅15公里,却别有“忽逢桃花林”之感。走进古村,恍若跨越了历史的长河,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饱含着岁月的故事,低语着古老的传奇。
2020年村级建制调整,将原海南乡钟楼村、核桃村、民主村合并为大石板社区。至此,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底蕴,“大石板古村”以新成立社区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引进多家知名民宿品牌,在设计中,融入了当地独特的土坯房文化、茶马文化,展现乡村古朴风貌,为游客提供融入自然、文化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沉浸式、个性化体验。
全村有不同层次民宿、客栈超过了200家,400多户参与经营,平均每户年收入超3万元,年增长近50%。
和美乡村展新颜
黄墙蓝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融入绿树环绕的大山里,小溪旁的一簇簇野花在春风中摇曳,一旁的马铃薯长势喜人,这样一幅“景在村中,村融景中”的美丽乡村画卷,在昭觉县解放沟大石头村村民眼中已是稀松平常。
近年来,大石头村通过采取“政府补贴+农户自筹+农户投工投劳”模式,新改建厨房、配套优化庭院20户,新改建厕所、改造提升住房35户,解决居住条件简陋等难题。不仅如此,为了使村里拥有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完成村民房与房相统一改造后,大石头村还新修建民俗文化坝子1个、公共厕所1个、绿化带4.2公里,安装污水管网3.4公里、路灯200盏,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村民家中一改过去“大通间”的格局:收拾齐整的客厅、温暖舒适的卧室、整洁明亮的厨房已经是大石头村每家每户的“标配”。“村里面组织我们一起团购,用最实惠的价格添置了沙发、电视、冰箱、冰柜、洗衣机等30样家具家电。”村民阿库友哈说。
一系列改变之中,最受老百姓称道的是“共享猪圈”和“共享牛羊圈”。过去,村民习惯于将牲畜养在庭院之中,导致“门难进、脚难下”。为解决这个难题,大石头村以“小组团”(3至5户)的方式,在村里新建“共享猪圈”5处,改建“共享牛羊圈”2处。“共享猪圈”离家近,“共享牛羊圈”则靠近牧场。此举不仅方便村民养殖,而且解决了“人畜同用一锅、同处一院、同进一门”问题。
去年6月,凉山出台《凉山州“美丽乡村”行动工作方案》,提出以集中攻坚态势彻底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倡导乡村文明新风尚,塑造民族地区乡村新风貌。如今,凉山州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健康文明新生活正成为新风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