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406/1115:01:16
新华网

四川大竹:“稻+虾”综合种养 擦亮特色产业名片

信息2024-06-11 15:01:16
字体:
分享到:

“目前,我镇长青村、绿水村共发展‘稻虾共作’780亩,每亩投放40公斤虾苗,预计全年总产量可达3120公斤。”日前,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石桥铺镇长青村的稻虾轮作基地,该镇党委书记彭豪和农技人员查看小龙虾长势。

据彭豪介绍,该镇发展的“稻虾共作”模式减少了农药及化肥的经济投入,能更好地减少对水源的污染,促进水稻和养殖虾的共同生长,具备优良的循环性和生态性。目前基地采用“三季虾一季稻”的生产模式,预计每一季小龙虾产值可达780万元。

工厂化的小龙虾育种基地。(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大竹县气候温和,年日照时间长达1440多小时,降雨量为1090~1190毫米,平均气温16.8~17.5℃,无霜期长达315天,入冬晚,开春早,适宜小龙虾的生长和繁衍,每年可出一季早虾、一季晚虾和两季虾苗,早晚虾可返销湖北,销售价格高出市场均价50%以上。同时,大竹县稻田水面充足,有30万亩冬水田可以大规模发展“稻田+小龙虾”综合种养,小龙虾养殖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大竹县加大发展特色产业力度,围绕“稻、麻、茶、竹、椿、虾”六张名片,擦亮特色产业名片。依托龙头企业,该县2019年创建了四川省省级克氏原螯虾良种场,建成1000亩稻虾共作田及配套1000平方米规模化繁育车间,开展良种选育及苗种规划化繁育工作。目前,全县小龙虾产业以稻虾共作、稻虾轮作、精养等方式,发展养殖面积2.55万亩,年产量2446吨,主要分布在乌木、石河、观音、周家、文星、欧家、庙坝等乡镇,已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智能化控制的小龙虾繁育池。(大竹县委宣传部供图)

“预计年底共计完成1500余亩稻虾田改造。目前石桥铺镇长青村已完成292亩稻虾田改造,并完成水草种植;绿水村完成378亩稻虾田改造,实行茭白种植和小龙虾共养;在12月底前完成对绿水村和天桥村300余亩稻虾田的改造。”大竹县水产发展中心副主任杨顺兰介绍道,“到2026年底,力争全县发展稻虾综合种养9万亩。”(完)

来源: 大竹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