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四川省自贡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全市各区县积极开展文物实地调查工作。
实地调查现场。(周姝 摄)
据了解,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为“四普”的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以县域为基本单位,实地开展文物调查。作为整个文物普查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步骤,在实地调查阶段,既要对自贡现有的2404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又要调查、认定、登记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
自贡市富顺县现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25处,位列自贡各区县首位。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先后保护修缮文庙、福源灏民居等不可移动文物23处,梳理出22个亟待修缮的文物保护项目,建成富顺县博物馆、刘光第诗文馆等文化建筑18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2007年至2011年开展的‘三普’相比,‘四普’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物采集数据的精确度越来越高,且图纸质量更加专业化,以方便同国土规划部门信息共享。”自贡市四普办工作专班组长李飚介绍。
利用无人机、相机、RTK测量仪、数据终端等设备,普查员对富顺文庙、钟鼓楼、富顺西湖等文物点开展了拍照、测量、登记、绘图等工作,对本体边界坐标测点选定、文物类别细化、文物具体构成、保存状况评判、方位描述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信息采集。收集到的文物点相关资料,将录入四普综合管理系统和数据采集软件。
据悉,本次普查中运用了不少“黑科技”。其中,无人机不仅能快速覆盖广阔的调查区域,还能在普查员难以接近的地带进行高清晰度拍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质量。而RTK测量仪的引入,更是实现了对文物位置的厘米级精确定位。
目前,大安区、贡井区、富顺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在此过程中,普查员逐步熟练掌握普查数据采集技能,多角度了解文物现状,既锻炼了普查队伍,提升了文保工作人员能力,又确保了普查工作高效推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