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打造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近年来,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市民之盼、企业之难、城市之需,把市场监管定位为促进市场领域健康发展的“医生”,推动把监管落在“把脉问诊”上,把执法落在“去除病灶”上,把服务落在“健康成长”上,实现“服务跑在监管前,监管跑在风险前”,着力构建“‘全链条’监管、‘全覆盖’执法、‘全流程’服务”的市场监管“服务型执法”新模式。
聚焦“全链条”监管 由“随意执法”向“规范执法”转变
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健全执法机制,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出台《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执法暂行规定》《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案件办理工作规范》等系列文件,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用语,统一执法文书。同时,按照“集中管理、分类处置、定期了结”原则,严格实施案源管理制度,全链条规范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行为。
创新监管模式方面,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信用监管,建立“联合检查、随机抽查、靶向监管”机制,将90%的监管资源用于高风险企业,对信用风险低的企业“无事不扰”,最大限度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干扰。
同时,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强化普法宣传,紧密结合市场主体诉求,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为抓手,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一月一主题”法治宣传活动10余次,发放宣传手册3000余册,引导市场主体增强责任意识,有效规范经营行为。
聚焦“全覆盖”执法 由“监管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
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践行“小过包容慎罚、重违严厉惩戒、过罚相当”,全面开展服务型执法。
针对较小过错主体,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市场监管领域包容审慎监管“四张清单”,明确72项不予处罚、从轻、减轻处罚事项。对主观上属于无心之失,客观上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2022年7月,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接线索对达川区某食品厂进行现场检查。经调查,该当事人违法行为轻微,没有造成社会危害。该局多次组织案情讨论,会同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商议,并向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请示,最终对当事人作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并对当事人进行了行政约谈,对其开展普法宣传,敦促该企业尽快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未取得许可前不得继续从事盐渍菜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
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危害公共利益、挑战道德底线、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违法行为,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果断“亮剑”、坚决查处,从严从快打击,切实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屏障。近年来,该局强化行刑衔接,加强与公安机关密切协作,严厉打击了一系列食品药品、知识产权领域犯罪行为。
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严格执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裁量基准和“川渝积分制”裁量规则,杜绝“类案不同罚”,坚持企业过错和处罚额度相适应,科学审慎使用处罚裁量权,充分考虑市场主体违法主观性、违法危害程度、违法持续时长及社会公众影响度等客观因素,杜绝“小过重罚”,让企业充分感受到“执法温度”。
聚焦“全流程”服务 由“单向需求”向“双向互动”转变
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定服务标准,编制《民营经济服务事项清单目录》,为市场主体量身定制市场服务、惠企政策服务、诉求维权服务等18项内控标准和2项地方标准,构建集资源配置标准、服务提供标准、管理保障标准为一体的标准体系。
立足新思想实践基地、新发展服务阵地“两大定位”,达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集中服务站、线上服务网、专项服务团“三大路径”,创新打造了线上服务网+线下服务站+综合服务团的“万市兴”综合服务平台。
该局还注重服务增值,持续深化准入准营机制改革,为市场主体提供经营前端、后端“增值服务”。创新推行行政审批“0011”集成改革,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零见面”“一小时”“一次办”。坚持做好执法“后半篇文章”,主动为被行政处罚的企业开展信用修复,给予持续跟踪指导服务,避免“一查了之”“一罚了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