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椅羌寨。(北川县委宣传部供图)
“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打扫完最后一桌的卫生,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绿丰园农家乐“90后”老板娘岑敏擦了擦手,开始为迎接即将到来的游客准备房间。她说:“自从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成立以来,帮我们进一步理顺经营理念、加大民宿宣传,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咱石椅羌寨的‘牌子’也越来越响。”产业兴,村民富,这是先行区建设以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北川立足石椅、带动全县、服务绵阳,将曲山镇及其周边的通泉镇、永安镇、擂鼓镇、陈家坝镇、桂溪镇、都贯乡共7个乡镇纳入先行区范围,组建先行区指挥部和先行区党委,加快推进示范建设,把当地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培育发展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速形成“多点开花”的特色产业格局,积极延伸、拓展产业链,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以“点”辐射 创新“先行区指挥部+公司经营模式”
先行区要如何扩大规模、优化布局,既唱响“主题歌”,又唱好“大合唱”呢?为此,北川突出建设以曲山镇为核心、联动擂鼓镇等6个周边乡镇的先行区,成立北川石椅好样子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县内平台公司,成立绵阳北川石椅羌寨先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来到位于先行区曲山镇石椅村118号的北川石椅好样子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王静正在向游客介绍“云上石椅”智慧旅游小程序:“这是我们专门研发的小程序,汇聚了绵阳北川石椅羌寨乡村振兴先行区内吃、住、行、游、购、娱信息,集旅游咨询、导览、服务、文化等旅游服务功能于一体,游客可通过‘智慧导览’进行线上导览。”
王静介绍,北川石椅好样子农文旅发展有限公司由曲山镇石椅村等15个村(社区)集体注资成立,旨在推进共同富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公司打造“云上石椅”智慧旅游小程序,注册“云上石椅”品牌,运营推广白酒、啤酒、矿泉水等系列产品。目前,产品销售至成都、绵阳、遂宁等城市并入驻北川各大商场超市,计划依托先行区指挥部即将开展的“羌游全川·蓉合农旅”成都行活动到成都进行产品宣传展销。
“在先行区党委的统筹协调下,先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市属国有公司、县供销社,通过以最优惠价给先行区群众提供农资产品,在农特产品收购和销售过程中,借助市属国有公司渠道和平台优势,给先行区群众提供最大便利和让利空间,实现产品优质、农民增收。”绵阳北川石椅羌察先行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还将联合市属国有公司、市供销社,按照‘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思路生产经营,帮助北川农特产品‘走出去、拓市场、抢订单’,更好实现助农增收。”
与此同时,为把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全方位满足乡村振兴金融服务需要,北川和北川农商银行联合推出“兴村先行贷”。据统计,该贷款从今年6月首批发放至今,已为723户借款人放贷4640万元,为508户2488万元存量贷款办理了转贷,年节约贷款利息133万元以上。
连“线”延伸 构建先行区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先行区以“一区、两带、两单元”主导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我们的高山萝卜喜获丰收,主要销往成都彭州和绵阳龙门批发市场,基地的甜樱桃和高山蔬菜大概能卖200多万元。”陈家坝高山果蔬基地相关负责人柳长旭介绍,近年来,陈家坝镇充分依靠地处北川山区腹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采取套种模式大力发展“甜樱桃+高山蔬菜”农业产业,实现当地4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柳长旭说:“我们利用高效快捷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扩大农产品外销半径,提高销售价格,每亩地能增收300元至400元,真正实现一地多种多收。基地从原来的5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亩,我们正在试验哪种高山蔬菜适合在基地种植,一旦试验成功就将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位于桂溪镇凤凰村一组的润兆鲟鱼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现场,基地右侧已基本施工完成,标准化冷水鱼池初见雏形。冷水鱼养殖项目相关负责人郭浮跃介绍,该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主要建设标准化冷水鱼池3万平方米,主要从事鲟鱼全产业链的繁育、养殖、加工、销售,核心产品是鱼子酱。“该项目预计2024年12月完工,建成后年养殖鲟鱼300万斤,年产值达到5000余万元。通过土地流转及村集体经济分红的形式,直接增加群众收入和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可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先行区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开设园区企业服务中心,积极推动永磁新材料智造产业园项目落地。科学开展矿业权整合和绿色矿山建设,以“智改数转”为抓手,统筹推进“两新”产业壮大和资源依赖型产业转型。截至7月底,先行区完成工业投资4亿元、技改投资3亿元,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户,切实增强先进制造业发展后劲。
扩“面”联动 奏响振兴“大合唱”
在先行区全域发展上,北川重点做好了“融合”“集群”“绿色”三篇文章,推进产业向高水平转型迈步,加快走向“升级版”。北川坚持片区带动、全区提升,以融合为导向发展旅游、以集群为导向发展农业、以绿色为导向发展工业,推动乡村振兴由点到线、由局部到全区的改变,加快构建全域的大美格局。
走进都贯乡的洒啦溪景区,这里不仅拥有纯天然河道,还修建了五神山广场、洒啦溪羌寨、茶马绝壁栈道等设施,游客在这里不但能感受到山水的乐趣,还能参加开寨仪式、篝火晚会等独具特色的活动。景区相关负责人张松安表示:“为给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我们打算打造全季旅游景区,从原来的只能夏季游玩的景区,改变为一年四季都可以在这里体验不同的特色旅游项目,比如春季采茶、徒步游,秋季体验茶马文化、赏彩林,冬季体验杀年猪等,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这里。”随着游客连年增加,都贯乡各具特色的民宿也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旅游接待能力稳步提升,逐渐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格局。
据了解,先行区内的乡镇拥有优良的生态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美丽的乡村元素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实现了由单一旅游向多元联动旅游、由旅游企业独立发展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转变。“羌茶羌文化生态游”路线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春季)精品景点线路,石椅村成功创建2023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文化振兴省级样板村。
基层治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陈家坝镇黎山村以夯实基层治理为切入点,以家庭为单位,创新实施“积分制+集体分红+基层治理”模式,将基层治理的各项重要内容纳入积分制考核,并将村集体经济分红收益与积分挂钩,充分激发群众自我组织、自我参与、自我管理的热情,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借鉴黎山村基层治理的成果经验,陈家坝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常态化开展“月度固定日”志愿服务活动。党员带头,每个月3日、15日到各个村上开展入户和义务劳动,影响更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推动村容村貌、乡风文明全面提升,助推先行区高质量建设。
如今,一个个因地制宜的产业项目已经在先行区“遍地开花”,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一条条精品旅游路线将先行区7个乡镇的景区、民宿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成为带动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的“金钱包”;一件件治理“小事”凝聚乡风文明新动力……因地制宜抓发展,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托起了村民的致富梦,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据悉,下一步,先行区还将全力推动当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样板和窗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