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姐,您家水管漏水的事儿,咱们中心联合物业已经协调好了。”近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综治中心接访室,网格员小李的一通电话,让愁容满面的市民舒展了眉头。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全县30多个综治中心(站)上演。大竹县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2025年平安大竹建设的“一号工程”,纳入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总体布局,通过系统化布局、标准化打造、智能化赋能,不断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综治中心建设实现质的飞跃,将98%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一站式服务
矛盾化解“只进一扇门”
今年初,石河镇居民徐某与陈某发生纠纷,经镇综治中心联动派出所、司法所介入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共识。
作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石河镇持续深耕基层治理创新。镇综治中心建成2000平方米新阵地,划分“三大功能分区”,整合6个常驻、5个轮驻、4个随驻部门,组建7支专业化调解团队,构建“村社归口调、部门精专调、中心联合调”三级调解体系,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此基础上,石河镇创新“147”基层治理模式,推动硬件、系统、人员、职能深度融合,打破基层治理困局,打造“只进一扇门”一站式服务,实现了“速度与温度”的碰撞:群众办事时长缩短40%,纠纷化解率95%,信访量下降40%。
大竹县以石河镇为示范样本,立足县域实际,形成“一核引领、三类示范、科技赋能”的建设模式。围绕“五有”标准和“五个规范化”要求,明确编制、人员及部门职能责任,规范“引导受理-分类流转-多元化解-闭环管理”全流程机制,制定可视化工作指引。同时,大竹县政法委针对不同区域需求,分类推进综治中心建设,打造“全能型枢纽”,实现治安监测、风险预警、纠纷化解一体化。
护航企业发展
打造园区“解忧杂货铺”
在大竹经开区数字产业园的综治中心驻园区工作站内,工作人员正向企业代表介绍:“提交申请后,我们会组织法律专家服务团进行调解。”该园区企业超400家,员工超5万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劳动争议、合同纠纷等矛盾纠纷年均增长8%,严重制约园区发展。
为破解困局,大竹县综治中心创新设立驻园区工作站,延伸基层治理触角,构建“主中心统筹+分中心深耕”模式。
工作站以三大创新重塑治理格局:职能整合上,打造“咨询受理、‘枫桥式’调解、劳动争议仲裁、驻企法官工作站”四位一体平台,开展“订单式”法治宣讲与“法治体检”;资源协同方面,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多部门力量,构建“咨询受理窗口、‘枫桥式’调解室、劳动争议仲裁室、驻企法官工作站”四位一体服务矩阵,实现企业诉求“一站式”受理;机制建设上,推行“诉求收集-分类交办-联动处置-跟踪反馈”全链条闭环机制,确保涉企纠纷“一窗通办、全程跟进”。
此外,工作站聚焦企业法律风险,组建专业法律服务团队,采取“全面排查+精准把脉”的工作模式,围绕合同纠纷、劳动用工等领域,先后为31家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梳理风险点30余个,提出20余条整改建议。同时,创新“多元调解+司法确认”模式,累计受理31件涉企纠纷,成功调处27件,为园区营造良好法治营商环境。
三级联动建设
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
基层综治中心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主阵地”、守护平安稳定的“桥头堡”,其规范化建设直接影响社会治理效能与群众幸福指数。
作为2025年平安建设“一号工程”,大竹县正以“三级跳”速度构建社会治理新范式——县级综治中心升级为“一站式社会治理综合体”,乡镇中心5月前实现全覆盖,年底建成“县乡镇”一体联动、“人财物”一体保障的治理新生态。
走进大竹县综治中心服务大厅,接待受理处工作人员正高效服务群众。“以前办事要跑多个部门,现在法官、民警、律师都在这儿,方便多了。”成功调解邻里纠纷的王大爷感叹道。在体系构建上,大竹县构建“县乡统筹、部门入驻、多元协同”格局,9个常驻部门、5个轮驻单位及10大调委会入驻县综治中心,31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同步规范建设,形成“三位一体”基层治理新格局。
科技赋能方面,“天网”“雪亮”等镜头组成“电子眼矩阵”,实现“全域监控一张网、事件处置一块屏”。通过大数据绘制“矛盾纠纷态势图”,实时监测高频问题分布,为治理提供精准指引。机制建设上,“三级联动流水线”推动群众诉求“快递式”流转,形成“九步闭环”流程;三级“过滤池”模式、“一看二问三查四评”工作法及联席会议制度,提升纠纷化解效率;“双向评价”机制由综治中心考核部门、群众评价结果,构建高效工作格局。
“让数据多跑腿,群众少操心。”大竹县委政法委主要负责人表示,随着保障体系完善,大竹正将综治中心打造成“群众家门口的政法委”,推动社会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实现“平安指数”与“幸福指数”双提升。(曹芮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