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高竹新区。(广安市委宣传部 供图)
选择同一角度,航拍百张照片。广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康建林,在5年间,坚持“有图有真相”,记录全国首个跨省共建新区——川渝高竹新区的拔节生长。
指尖拨动鼠标,照片排序由远及近,山沟里的小镇,已蝶变成产城景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区。“路网越来越密,厂房越建越多,环境越来越美。”康建林用三句话总结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在航拍图未能触及的新区内部,一场关于“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探索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5个一体化、3个属地化和8大领域改革事项的“538”改革体系已经从构想变为在全国推广的经验。
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川渝高竹新区这块被赋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使命的“试验田”,已然从川渝交界地跃升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地标”。
“到重庆就像赶场一样方便”
7月12日上午9时,川渝高竹新区公交首末站,15名乘客排队登上川渝20路公交车。这条2022年6月开通的川渝首条跨省域公交线,每天36个班次往返重庆双凤桥枢纽站与川渝高竹新区之间,已运送乘客超100万人次。
对于在新区工作的重庆人陈琼华来说,川渝20路带来的便捷是直接的。“以前要乘坐往返川渝的客运班车,单程耗时近2小时,现在50分钟到家门口,一趟能省10多块。”
新区交通的蝶变,远不止一条公交线。去年4月,重庆首条延伸至市域外的城市快速道路——南北大道通达新区,让新区真正融入了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路网体系。常年往返川渝高竹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送货的李师傅,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从蜿蜒的国道换行宽敞平直的南北大道,送货时间缩短近半。
省下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物流成本。据统计,每天有5000多辆车通行在南北大道。经过测算,通过该道路,从新区至重庆,每吨货物可节约物流成本60元以上,每年为新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500万元以上。
“到重庆就像赶场一样方便。”川渝高竹新区负责人表示,这句话将会成为新区居民和产业工人的共识。当前,广安携手重庆毗邻区县,积极推进渝广铁路、广涪柳铁路、合广长高速、渝广同城大道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以渝广铁路为例,这条连接重庆北站和广安的城际铁路建成后,新区到广安主城区仅需30分钟,到重庆中心城区的时间将缩短至20分钟内。
“先造配件再造车,一步步来”
“全天不停机,月产能冲上100万件。”四川创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冲压设备的轰鸣声昼夜不息。该公司总经理周洪成介绍,通过建立创新研发平台,拥有36项专利,这也是公司10余年来能啃下更多重庆市场份额的“金刚钻”。
眼下,四川创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二期厂房建设紧锣密鼓,投产后产能将提升一倍,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大关。
几步之遥的四川迅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车间内,40台先进注塑机火力全开,机械手精准舞动,为长安等知名车企赶制着遮阳板等配件。公司运营经理文武斌穿梭于生产车间,语速快得像注塑机的节奏:“我们刚拿下问界、阿维塔的订单,正开足马力保供,全年目标是200万套。”
在新区这片热土上,205家企业已扎根落户,近100户建成投产。新区85%的企业为重庆产业配套,60%的生产原料购于重庆,90%的产品销往重庆。
“先造配件再造车,一步步来。”这句话深深植根于新区精心培育的产业沃土。生产线趋于饱和、厂房加速扩建、设备迭代升级、产业链条延伸……共同构筑起一个日益壮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围绕“融圈入链、梯次配套”的思路,新区正全力构建以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智能制造为核心引擎,现代服务业与都市近郊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2+1+1”现代产业体系,深度嵌入重庆都市圈的发展链条。
“既然一家亲,就不能设门槛”
去年4月起,新区企业可申办入渝“货车临时通行证”,享受与渝牌货车同等的指定时段、路线通行权。四川洛彤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罗英红算过一笔账:“不仅一辆车一年能省近10万元,还增加了我们接重庆订单的底气。”
在四川创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财务室,“老财务”张故才的指尖在计算器上飞快跳动。“去年,靠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这一项,就退了50多万元的税。”
对张故才而言,比省钱更舒心的是省事。“以前报税要盖章的业务,得跑坛同镇,甚至邻水县城,现在一脚油门就到了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一个窗口,很快搞定。”
这些都是川渝高竹新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成果。新区坚持“经济活动一体开展,社会事务属地管理”,搭建起5个一体化、3个属地化和8大领域改革事项的“538”跨省域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体系;广安首批授权地市级经济管理事权134项、邻水县下放事权159项,仅有效解决新区川籍企业货车禁入重庆主城难题这一项,便为企业每年节约开支60万元。
统一40项跨省供电差异政策,以拟落地新区渝北板块的时代长安项目为例,该项目执行四川工业电价,企业满产情况下预计每年可节约4800余万元用电成本;统一川渝两地79项税费政策差异和53项执法标准,按照邻水县5%的税率标准,将新区范围内的渝北区域7%的城建税税率同步降低至5%;融合川渝两省市政务服务系统,开通“川渝通办”云综窗,上线“川渝通办”高频事项77项、“渝广通办”高频事项31项;统一编制跨省经济区土地储备计划,统一推进新区土地整治,统一保障土地供应,目前累计储备工业用地1260亩,推动工业项目“签约即供地”。
多位参与新区改革的干部表示:“既然一家亲,就不能设门槛。”改革的最终落脚点,是让企业和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邓林灵 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