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509/0920:03:50
宣汉县委宣传部

四川宣汉:万亩良田迎丰收 科技赋能稳粮仓

信息2025-09-09 20:03:50
字体:
分享到:

金秋九月,稻谷飘香。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连片的稻田翻涌着金色波浪,大型收割机在田间穿梭作业,一幅喜庆的丰收图景正徐徐铺展。

稻浪翻滚。(宣汉县委宣传部 供图)

9月5日,在宣汉县天生镇新芽村,种粮大户向森林望着满载稻谷的运输车,脸上露出笑意:“今年又是大丰收,机器一个来回就是一满仓!”

当天,这里正在开展宣汉县2025年“天府粮仓·百县千片”水稻实收测产。经达州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等专家组现场测定,示范田亩产达874.26公斤,创历史新高。向森林种植水稻170多亩,预计总产量超14万斤。“这离不开农技人员全程指导。”他说。

近年来,宣汉县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深度融合,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02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超155万亩,其中水稻51.2万亩、玉米38.5万亩、马铃薯35.9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62万吨。油菜种植面积约48万亩,总产量近10万吨。

机械化作业 提升收种效率

为应对秋收集中作业压力,宣汉县采取“本地农机保主力、跨区农机补缺口”模式。县农机化推广站副站长吴希华介绍,全县已筹备联合收割机、小型收割机和脱粒机500多台,水稻收割机械化率预计达80%以上。

江苏连云港农机手孙桂友带领10台收割机前来支援,每天每台可作业30亩。“我们像候鸟一样追着丰收走。”他说。

在君塘镇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新引进的低温烘干设备正满负荷运转。“收割、烘干、加工一条龙,稻谷不落地直接变成优质大米。”服务中心主任介绍,生产线日加工能力200吨,帮助农户每吨增收300元。

目前,宣汉县已建成宜机化农田70万亩以上,建成7个综合农事服务中心、3个区域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和21个农机库房,成功打造了君塘-大成-马渡、胡家-红峰-毛坝等5个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

科技支撑 推动高产增效

科技是粮食增产的关键。近日,宣汉县峰城镇龙泉村玉米百亩攻关方实测亩产达1201.1公斤,较去年增产183.15公斤,刷新全省山地玉米单产纪录。

这一成果得益于四川省农科院专家团队巧妙利用当地高海拔、向阳坡地、昼夜温差大、气候冷凉、病虫害轻等自然优势,集成应用了“良种、早育、密植、肥调、综防”五大核心技术。通过实施合理密植技术,亩均种植株数超过6500株,较常规种植增加近一倍,同时配套地膜覆盖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有效提升了产量。

目前,宣汉已在全县37个乡镇(街道)建立示范田,通过“千名农技人员蹲点包片”行动,将先进种植技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玉米平均单产从1995年的238公斤提升至2024年的540公斤。

今年,该技术首次在天生镇平坝地区推广,亩产达909.5公斤,验证了其广泛适应性。种植大户苏中华算了一笔账:“我一共流转土地180亩,扣除成本后,亩均利润超过500元,直接收益达90000余元。”

产业融合 助力农民增收

丰收不仅要“颗粒归仓”,更要“提质增效”。在宣汉县下八镇长春村,驻村第一书记袁春介绍,全村油菜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产量预计70余万斤。当地推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托管+农户参与”的模式,确保油菜增产增收。

“以前,我们分散种植油菜,那个时候种植不仅费时费力,效益也不高。”下八镇长春村村民彭元江说,现在他们把土地流转给了村里,让村里自主经营,不但可以得到500块钱一亩的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务工增加收入。

宣汉创新推广“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多元托管模式,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目前全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45万亩,惠及小农户4.2万户。

在宣汉粮油产业园,一批批“巴山食荟”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正装车发往成渝地区。“我们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该产业园负责人表示,今年品牌农产品销售额预计突破5亿元。

“宣汉县通过‘科技创新、机械赋能、服务升级’三链融合,实现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模式为盆地丘陵地区粮食生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张平 符艳)

来源: 宣汉县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李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