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9月11日电(黄晓芸)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群“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志愿者,在矛盾纠纷调解的第一线、社区志愿服务现场、未成年人成长的关键节点,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
成都市关工委以“五老”工作室凝聚“银发力量”,让“五老”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和能力,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在此过程中,“五老”们也活力十足,乐此不疲。
这份活力和快乐源自被需要的幸福感,也源自人生价值得到实现时的满足感,这些“银发力量”不仅守护了万家灯火,更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景照进了寻常生活。
智慧调解织密“和谐网”
作为西南最大的农产品集散交易市场,成都彭州市四川雨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雨润市场”)商户超3100家,日均人流量3万余人、流动车辆8000余台次。车水马龙却井井有条的背后,一套高效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发挥着关键作用,西部菜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五老”调解室便是其中一环。
2023年底,彭州市关工委打造西部菜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五老”调解室,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市场中的纠纷,多是货车温度调控不当造成水果受损、买卖双方对于货款产生分歧。在“五老”们看来,此类问题若处理不当易埋下隐患。
在基层派出所工作20年的曾庆荣,是调解室坐班服务人员之一,拥有17年的调解经验。他总结出“舒心顺气快”调解口诀:先安抚矛盾双方情绪,再快速推进问题解决,让大家明确“遇事有人找、有处去、能解决”。此外,调解室还吸纳朱朝刚、祝曾巧等政法系统老模范、老干警,进一步提升专业性。自运行以来,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441件。
成都蒲江县成佳镇“五老”调解员杨守银(左三)、徐泽荣(左四)调解土地边界纠纷。(成都市关工委 供图)
“五老”调解力量同样活跃在社区。成都蒲江县“五老”调解室以“奉献、全面、及时、公正”为工作方针,凭借程序便捷、不限场地、方法灵活等优势,成为基层治理重要助力。目前,蒲江县已建立38个“五老”调解室、92支调解队伍。近年来,“五老”调解队员徐泽荣发现,自己调解的矛盾纠纷连年减少,“2022年调解矛盾纠纷181件,今年上半年仅有十余件。”
以老助老托起“夕阳红”
成都青白江区廖家场社区老街鳅鱼巷的一棵百年黄桷树下,是社区居民了解国家政策、学习禁毒防艾知识、领取电信诈骗“防骗秘籍”的地方。这是廖家场社区“余晖”五老工作室设立的宣传点,5年多来,共有52场主题宣讲活动在这里开展。
“余晖”五老工作室以“余晖”老党员工作室为载体,于2019年9月成立。工作室现有老党员志愿服务队、老兵志愿服务队、老年禁毒防控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共有常态化参与活动的骨干成员40余人。据廖家场社区党委书记蒋代述介绍,廖家场社区是典型的城市老社区,老年人口占比高,70岁以上的老人有800余人。
“余晖”五老工作室牵头人邓江亭认为,不同于年轻人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获取信息、寻求帮助,老年人更需要“身边”的帮助。由于“五老”们与老年人的心理距离更近,除了开展知识宣讲以外,“余晖”五老工作室还承担起老人们的生活贴心人、健康守护者的角色。
“余晖”五老工作室的志愿者们在修理路面。(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走进“余晖”五老工作室,一面工具墙引人注目,胶带、钳子、螺丝刀等工具一应俱全,这是“余晖”五老工作室的特点——技术流。邓江亭介绍说,工作室吸纳了水电工、汽修师、急救员、医生等专业人士,针对性解决老人们日常遇到的问题。“余晖”五老工作室还制作了“便民服务卡”,把联系方式张贴在独居、空巢和高龄老人家门口。为老人们服务虽然辛苦,但当群众为“五老”志愿者们的工作点赞时,“五老”志愿者们心里就很满足。
悉心关爱点亮“朝阳梦”
在成都市金牛区荷花池街道荷花池社区,80多岁的“五老”志愿者陈探许被亲切称为“陈伯伯”。每逢寒暑假,他便忙着给孩子讲红色故事,还带领“儿童观察团”排查社区安全隐患。
“五老”志愿者陈探许给社区孩子们讲授家风家训。(金牛区关工委 供图)
作为成都老牌商圈所在地,荷花池社区流动人口多、商户子女多。为增强居民归属感与凝聚力,社区推出“守护天使·伴你成长”项目,破解商户子女托管难题。该项目依托“五老”工作室,从初期单纯的作业辅导,升级到联合银行、律所、消防站等辖区资源,开设防霸凌、消防逃生、法律自护等实用课程。
为进一步提升孩子对社区的归属感,社区还开展“儿童观察团”项目。“五老”志愿者带领孩子们走进院落,排查安全隐患、监督环境卫生。陈伯伯表示:“小朋友眼睛‘尖’,电瓶车隐患、消防问题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打扫起来还特别起劲。”如今,这些项目以“以老带小、以小促家”模式,带动家庭参与社区治理。
北路社区“五老”志愿者王安荣协助社会组织在小区开展乒乓球邻里活动。(金牛区关工委 供图)
金牛区九里堤街道九里堤北路社区的“五老”工作室则结合当地文化起名为“老诸葛工作室”。工作室在辖区青少年、居民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关爱活动,帮助青少年增强情绪识别和调节能力;帮助家庭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增进亲子理解与情感连接,协助孩子更好地面对学习和成长中的挑战。
以文化人铺实“成才路”
关爱青少年成长,既需守护身体健康,更要呵护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润泽青少年心灵的重要养分。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关工委以“弘扬国粹、传承经典”为目标,将面塑、茶艺、剪纸、书画等传统技艺与文化融入孩子们的成长历程。
赵蓉为孩子们教授茶艺。(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关工委 供图)
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关工委五老工作室茶文化艺术高级茶道师赵蓉认为,看似高深的茶文化,恰是引导孩子走进传统、爱上传统的一扇“窗”。“茶文化不仅是‘泡茶、喝茶’的表层形式。”赵蓉解释道,茶文化包含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谦和有礼的交往准则以及淡泊从容的人生智慧。通过茶艺学习,可以帮助孩子们塑造心性、践行礼仪。
谢晖为孩子们示范中国山水画技法。(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关工委 供图)
和茶文化相同,中国山水画也是包容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在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关工委五老工作室书画艺术家谢晖看来,扎实的笔墨技巧是基础,而传统诗词的意境熏陶、哲学的思想沉淀、书法与绘画的相得益彰,更是成就佳作的关键。为了让孩子真正与山水“对话”,他将绘画课堂搬进杜甫草堂、青城山,让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入孩子的认知与心灵。
王龙教孩子们制作面塑。(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关工委 供图)
让“五老”们欣慰的是,不少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还主动创新。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雕塑专委会主任王龙在面塑教学中发现,有的孩子用面塑还原热门动漫角色的造型,有的将航天元素融入传统吉祥纹样。“‘守正’是守住面塑的根与魂,守住传统的技法与文化内核;‘创新’则是让这门古老技艺长出新的枝叶,适应时代发展,贴近当代人的审美与生活。”王龙说。
据了解,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关工委还将持续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丰富的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青少年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美好品格。
成都市关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市关工委将持续以“五老”工作室为抓手,搭建好平台、完善好机制,让“五老”们不仅能老有所养,更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让这股“银发力量”书写出更多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