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现场会在南充举行。来自全省21个市(州)生态环境系统代表,通过实地观摩和经验交流,深入学习和推广南充“绿手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模式。
活动当天,代表们先后走访了河舒镇“绿手环”驿站、新园乡宽敞沟村“绿手环”源点及百牛渡江生态点位,切身感受“绿手环”模式如何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群众一起干”的转变。
县中心“统筹抓总”:搭建三级阵地
“‘绿手环’的核心是搭好‘县—乡—村’三级阵地的‘骨架’。”蓬安生态环境局局长任红东介绍,县中心负责制度设计、统一形象和活动组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驿站”,承担志愿活动日常管理、监督和经费保障等;村社活动室设“源点”,组织群众参与环保活动、解决环境问题投诉、发放“绿苗积分”等。
河舒镇“绿手环”驿站,是蓬安县首批试点建设的乡镇驿站之一。河舒镇党委书记青山介绍,驿站每月在3个赶场日开放,开展环保宣传、积分兑换和问题受理,已处理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21件,办结率100%。小板桥村的核心志愿者队伍由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产业带头人组成,每月至少开展1次“最美庭院户”评选、1次“守护家乡河”活动,并结合农时农事开展技术培训,将环保服务直接送到家门口。
三支队伍“形成力量”:带动农村居民成为志愿者
“绿手环”整合机关、专家和社会三类志愿者力量。环保、农业、文旅等部门人员组成的机关志愿者,提供政策与技术支持。高校、农科院专家志愿者结对帮扶,解决产业生态难题。西华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作为专家志愿者代表,每月都会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坝坝会”讲解绿色种养技术,为宽敞沟村桃李产业园解决化肥过量使用问题。社会志愿者则通过“金钱板”等文艺形式宣传环保理念。目前,蓬安县“绿手环”注册志愿者109人,累计带动5万余人次参与环保活动。
三套机制“强化保障”: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在机制保障方面,“绿手环”建立党建引领、积分激励、监督反馈三项机制。群众可通过巡河、回收废电池等行为获取积分,兑换生活物资。环境问题按层级处理,一般村级小问题3日内办结,重大问题由县中心协调解决,处理结果通过电话和公示栏反馈。河舒镇纪检委员陆刚介绍,该模式增强了群众参与感和信任度。
截至目前,已开展志愿服务153场,参与群众超5万人次。
让“绿手环”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新引擎”
目前,南充“绿手环”模式已在蓬安县建成5个乡镇驿站、7个村社源点,还有17个驿站、28个源点正在建设中。计划2025年底实现蓬安县全域覆盖,2026年向全市5个县(市、区)推广,2027年实现全市覆盖。
“我们希望通过‘绿手环’,让群众从环保‘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形成农村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的持久力量。”南充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