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演出,能否激活一个景区?一次跨界,如何开辟一个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在四川,答案正变得清晰。今年6月,四川省委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为新时期四川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此框架下,四川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从演艺赋能到全产业链构建,一系列探索迅速展开。四川正试图解答如何为“诗与远方”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的命题。
演艺赛事赋能:从“看景”到“入戏”的新体验
近日,在宜宾兴文石海景区天泉洞内,《仙宴洞天——逍遥宴》正在上演。苗家姑娘端着米酒穿梭于长桌宴间,游客们在奇幻的溶洞中,一边品尝苗家特色美食,一边欣赏非遗歌舞表演。景区内,若干景点被设计成剧本游的场景,游客被带入一场悬疑解谜之旅。
“既要对传统演艺活动进行二次加工,也要开发此前没有的沉浸式体验项目,借助多姿多彩的表演活动,在全市串联起休闲浪漫带。”宜宾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如今,旅游演艺市场持续升温。从“白天看景,晚上观剧”的经典模式,到“为一场演出,赴一座城”的深度体验,“跟着演出去旅行”正逐渐成为一种旅行新常态。

“四川造”舞剧《陈寿・三国志》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角逐文华奖。图为《陈寿・三国志》剧照。(四川天府演艺集团 供图)
今年8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体育局、四川省广电局联合印发《“四个跟着游四川”实施方案》,设计“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打卡”等主题线路,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的有效对接。成都城市音乐厅《只此青绿》演出结束后,观众可前往附近的杜甫草堂继续文化之旅;四川人民艺术剧院的“文旅版”话剧《苏东坡》实现“看完戏游三苏祠”的联动体验。
“演艺+旅游”“赛事+旅游”的创新模式,打破传统观光局限,让游客从被动观景转变为沉浸式体验,激活文旅消费新动能。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发展票根经济,2025年剧场演出场次跃居全国城市第3位;国庆期间,泸州3天涌入15万年轻乐迷,直接营收6500万元,带动综合消费超13亿元。
产业链构建:从“门票”到“产业”的升级之路
近年来,四川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文旅产业从单一门票收入向多元消费模式转变,实现“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发展。
在第二十三届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上,游客张先生一家体验了全新玩法:上午穿戴外骨骼助力器轻松登山赏红叶,中午在机器人饮品店享用特调咖啡,下午搭乘直升机俯瞰红叶海洋。“项目很丰富,完全超出了来看红叶的预期。”张先生说。

第二十三届四川光雾山国际红叶节“客从远方来 AI上光雾红”科技嘉年华上,游客和机器人比赛射门。(巴中市文旅集团 供图)
光雾山的实践只是四川文旅产业构建的一个缩影,放眼全川,更多景区正在经历从单一观光到复合业态的变革。自贡“森林+”系列潮游品牌打造采摘、赏花、露营等复合业态;宣汉巴山大峡谷开发文创产品、特色餐饮等衍生消费;成都宽窄巷子通过“非遗+体验”模式,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文旅产品。
今年1月,四川省12个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文化和旅游产业链专项工作方案》,提出构建体系完备、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6月出台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提出,深化“文旅+百业”“百业+文旅”,突出高能级主体培育和高品质产品供给,推进品牌、业态、服务和体制机制融合。
在10月29日举行的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中国(四川)国际旅游投资大会上,114个重大文旅项目集中签约,总金额达567.96亿元。大会现场还发布了《2025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重点招商项目指南》,围绕数字文化、演艺娱乐、休闲度假等十大重点领域,推出480个项目,招商总金额5700亿元。
融合增效:从“景点”到“全域”的发展格局
四川,山河壮丽,文脉悠长,尽揽造化之神秀,承载千古之人文。近千家A级景区星罗棋布,多民族文化绚丽共生,共同构成“一步一画卷,一域一洞天”的资源宝库。
依托丰厚的资源本底,四川正构建“全域联动、全季畅游、全时消费”的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文博圈“顶流”三星堆的强大溢出效应,正重塑着德阳的文旅格局:旌阳区华谊兄弟星剧场内,三星堆主题舞台剧每日上演,让古蜀文明从考古现场走向艺术舞台;绵竹推出的三星堆联名定制酒,以其独特的文化创意破圈;在“三星堆热”的强劲带动下,德阳的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也迎来了飞速发展。
7月18日,在西昌市航天大道,88个火堆同时点燃(无人机照片)。当晚,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举行2025年凉山彝族火把节开幕式和火把狂欢夜活动。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已有600余年历史的建昌古城通过提升改造,在完整保留75处文物古迹风貌的同时,引入民宿、餐饮、文创、休闲体验等多元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超1300万人次;凉山彝族火把节从单一民俗活动升级为融合文艺展演、体育竞技、旅游观光和消费购物的文旅盛典,2025年活动期间吸引游客16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3亿元。
这样的融合,也正在全川多个领域蓬勃开展。蜀锦蜀绣、非遗竹编、彝族服饰等传统技艺与国漫、NBA、时尚品牌开展跨界合作,让非遗从“博物馆展品”变身年轻人追捧的“潮流单品”,今年以来仅成都市蜀锦企业年总产值已达3亿元,同比增长250%。绵阳、攀枝花、广安、巴中等地也正让“红色基因”转化为“旅游动能”。

彝族传统服饰亮相2025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锦绣天府・安逸四川”文旅融合主题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供图)
未来,四川已明确路径图:将重点推动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天府大道风景道、大峨眉-大九寨世界旅游目的地等11个跨区域重大融合项目落地,构建更具韧性与活力的文旅生态圈,持续将“山水入怀、天地为卷”的生态之美,转化为“文脉千年、烟火人间”的发展优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