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蜀道与阿皮亚古道学术交流会在四川广元市剑阁县举办。此次会议由四川省文物局指导,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元市委宣传部、蜀道研究院联合主办,旨在借鉴阿皮亚古道相关经验,为蜀道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活化利用提供思路。本次交流会吸引中意两国文化遗产专家及蜀道沿线八市州文物界代表共40余人参与。

活动现场。(四川省文物局 供图)
作为穿越秦巴山脉、连接中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宏大道路系统,蜀道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重要见证,2015年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预备名单》。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蜀道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孙华介绍,蜀道与阿皮亚古道开辟年代相近、延续时间漫长,但蜀道展现出更复杂的地理适应性——跨越南北气候分界线,穿越多样地形,以栈道、槽道等形式克服自然障碍,同时承载着推动“茶马互市”、支撑“西南丝绸之路”东线等多重核心意义。
交流会上,中外专家围绕蜀道保护展开对话。西华师范大学教授蔡东洲阐释蜀道古柏群的历史价值与文化象征,指出古柏作为“护路树”是蜀道生态与人文融合的标志;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姚军、馆员黄健分别汇报蜀道系统性保护实践与文物主题游径建设方案;剑阁县文管所副所长王绍强分享广元段保护利用案例。意方专家中,阿皮亚古道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委员会前任主席西蒙·奎利奇对中国翠云廊古蜀道行道古柏的保护成效印象深刻,认为相关经验值得借鉴。

中意专家在蜀道考察。(刘小龙 摄)
会前,中外嘉宾实地考察了大蜀道不夜三国城、剑门蜀道遗址拦马墙段及翠云廊段,直观感受蜀道现存风貌,并通过《千年古道 华彩溢彰》图文展深入了解其历史脉络。
目前,蜀道考古与保护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已基本摸清蜀道主要路线现状,正补充次要道路与未调查路段信息;同时,蜀道沿线交通节点、重要城市的考古发掘同步推进,陕西秦岭区域发现的先周时期墓地,为蜀道开辟年代可能提前至商周之际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成果预计明年春天发布。
专家们认为,蜀道作为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保护需突破行政壁垒,建立统一协调机制与管理体系,在借鉴国际经验时结合中国国情,实现“大蜀道”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此次交流会为蜀道保护凝聚了智慧,推动这条承载千年文明的古道迈向保护与活化新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