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1 12/15 14:26:43来源: 四川日报

成都高新区:以土地资源高效优配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1-12-15 14:26:43    来源: 四川日报
字体:
分享到:

  12月12日,成都高新区新川环城公园建成开放,为新川创新科技园区再添“绿肺”。园区核心处,正是成都5G智慧城先导区所在地,涉及人工智能、新医学、5G通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正如火如荼,其中包括成都首个新型产业用地(M0)落地项目——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

  12月10日,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明确要推动土地高效精准供给,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进一步精准发力、扎实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动能。

  作为全市产业发展高地,近年来,成都高新区坚持围绕五大产业功能区建设需求,持续深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用更精准的用地政策和更完善的土地要素保障体系,深入推进产业生态圈建设,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位于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的AI创新中心二期项目施工现场。

  精准供给 变被动为主动,有效探索产业用地类别改革

  何为M0?是指为适应创新型企业发展和创新人才的空间需求,用于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等环节及其配套设施的用地,是在传统三类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M1)、二类工业用地(M2)和三类工业用地(M3)]之外,近年来新出现的工业用地类型。

  2020年5月8日,成都首宗新型产业用地(M0)成功出让,占地面积148亩、土地年限为50年,位于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竞得人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产业研究院分公司。

  该项目主要面向5G、AI,聚焦智慧教育、移动医疗、科技农业等垂直领域,打造以成都为中心的信息通信领域“政产学研用”平台,大力推进5G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全面赋能智慧社会。

  首宗背后,是率先探索的体现。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开始,该局主动谋划,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奔赴深圳、杭州等地,考察学习各地在产业用地上的创新举措,以及新型产业用地的实践经验。

  从全国已推行M0供地政策城市的成交情况来看,M0颇受知名科技类企业青睐。这是为什么?据业内人士分析,M0的实际好处在于整体提高工业用地的容积率,可实现部分轻量机器的工业上楼,解决用地紧张问题。同时加入研发服务配套功能,满足企业人才对于工作环境优化的需求。

  “我们学习先进经验,再结合省市区的相关政策和实际情况,比如用地需求和产业结构,进行M0的可行性研究和制度适配。”上述负责人说。

  就位于新川创新科技园里的成都5G智慧城先导区来说,其总体定位为高质量科创空间、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标杆项目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先导区。而随着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的落地,将加速园区打造开放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2月,成都出台《关于加强科研设计用地(A36)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现有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中,创新增设科研设计用地(A36)的用地类别,主要用于研发总部、众创空间、孵化器以及产品创新设计等功能用途的营利性科研机构和企业项目用地,旨在为非公益性科研机构或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时提供更好、更直接的土地要素保障。

  作为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的核心区域,成都高新区正按照相关管理要求,以新川创新科技园作为试点园区,划定科研设计产业企业集中发展片区,结合项目导入进展,稳步推进A36用地方案编制、控规调整等工作,有效探索产业用地类别改革。

今年7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产业研究院分公司科研枢纽工程举行奠基仪式。

  精细服务 创新重塑流程,实现“拿地即开工”

  不取口罩也能完成人脸识别;访客违反安全准则,系统自动抓拍、定位、通知安保;5G医疗急救车“上车即入院”……这些正在改变日常生活的“神奇技术”,正是来自成都高新区AI创新中心里那些“神奇”研究所的最新成果。

  作为成都新经济活力区人工智能项目的重要载体,目前AI创新中心二期项目正在加速建设。

  与以往不同的是,该项目从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到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审批时限压缩到了7个工作日内,实现“拿地即开工”。

  一个工程建设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所花费的时间成本,直接影响着城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的速度。

  另一方面,办理建筑许可等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复杂,涉及部门多、时间跨度长、项目类别差别大,需要根据项目类型分级分类制定审批流程。

  2020年10月,成都高新区出台《成都高新区工业类重大项目“拿地即开工”实施办法》,旨在进一步优化招引服务和审批流程,创新重塑工业类重大项目审批服务流程。今年9月,成都高新区发布营商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将设立“工程建设全流程一站式审批审查服务中心”,优化重大产业类“拿地即开工”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区域评估”扩容扩面,加快项目落地动建。

  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推行“拿地即开工”工作机制的牵头单位,该局按照试点探索、总结经验、优化推广的思路,一方面理清各部门审批业务,探索建立审批服务事项告知承诺制清单,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一方面也加快了科创空间建设效率,确保轻资产、高价值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入驻运营,切实增强产业功能区创新孵化能力。“针对日常运转中出现的‘疑难杂症’,我们还将召集相关业务部门和企业定期开展专项调度工作,大力提升项目推进效率。”

  “按照以前项目审批流程‘接力跑’,一个事项审批完了,再开始下一个事项审批,七八个环节跑下来,花费不少时间。”成都高新区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分析,“拿地即开工”审批制度改革,将以往拿地后启动的工作,前置到招商洽谈阶段,将原本串联的项目审批环节改为并联审批,变“接力跑”为“并肩跑”,多证齐发,实现了工程项目审批效率的新突破。

  有业内人士评价,这对疏通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堵点”意义重大。

  精确推进 高效利用土地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升级换挡提速?“向存量要增量”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2018年,自然资源部发布《关于健全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的通知》,明确要有效处置闲置土地,对于企业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及时调查认定,依法依规收缴土地闲置费或收回。对于非企业原因造成的闲置土地,应在本级政府领导下,分清责任,按规定处置。

  积极主动、自我施压。2018年开始,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对全区闲置土地及低效工业用地进行整体梳理,采取征缴土地闲置费、闲置土地回收、低效工业用地盘活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用地开工建设,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

  成都市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也强调,要聚焦产业发展的核心功能,提质量增效益,积极拓展产业空间,满足企业多元复合需求,确保重大产业项目能落地、快投建、早达产。

  2021年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签约引进5亿元或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1个,其中市级认定重大产业化项目28个。

  一边是项目招引,一边是开工促建。目前,成都高新区将梳理出的涉嫌闲置土地进行分类处置,低效工业用地制定整改要求和计划,强化低效闲置土地处置,形成土地高效利用态势,精确推进项目建设。

  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土地是推动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将不断优化土地供应模式,探索创新举措,加快土地供应,保障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同时对供前、供中、供后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工程建设审批服务营商环境,加快项目建设、落地落实,助力成都产业建圈强链。(佩奇 图片由成都高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提供)

【责任编辑:徐梦帆】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6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