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西沟自然资源三维登记图。
如果把自然看作一个大家庭,那么山、水、林、田、湖、草等都是家庭成员。对四川而言,在48.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除海域、无居民海岛之外的全部自然资源,是名副其实的自然资源大省。
为了搞清楚这些资源资产“家底”,根据国家有关要求,从2019年起,我国将利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全国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各类自然资源权属关系,相当于给自然资源“上户口”。
截至2021年底,四川已试点完成15个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项目,其中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确权登记项目中探索应用“三维登记”模式,实现“所见即所得”,在全国尚属首次。
格西沟保护区档案
●1993年成立
●2012年上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处理塘高原的东南地区,是青藏高原东部森林灌丛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之一
●拥有水流、森林、山岭、草原等自然资源,保护区22446.2963公顷
●大部分是国有土地,小部分属于集体林地和沟渠
为什么要上“户口”?
自然资源产权归属不清的问题长期存在,需要摸家底建档案
要保护自然资源,首先要搞清楚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权属。过去,我国自然资源存在多头管理、交叉重叠、碎片化监管的问题,容易造成管理和保护的缺位。
跟以往单一要素确权颁证相比,给自然资源上“户口”是一项系统化工作,更加注重整体性和相关性。虽然国家曾经部署过土地调查、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相关主管部门也颁发了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等权属证书,但从未对某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过整体登记。
“长期以来,国家自然资源所有权不登记,自然资源产权归属不清。”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说,有的地方通过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随意建设等方式不断侵占、破坏自然资源,造成自然资源资产流失。
以格西沟保护区为例,这个成立于1993年的保护区,历经近20年的发展,到了2012年上升为国家级。国家级,意味着对生态环境最高层级的保护,应最大限度减少人类活动。但对生活在那里的村民来说,保护区建立之前这里已经是他们世代生息的家园。人类和自然的矛盾始终客观存在。
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晰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权利边界和权利内容,既利于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所有权边界模糊等问题,防止对国有自然资源的蚕食,又能避免对集体自然资源的侵害,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
“户口”信息怎么收集?
划分4个边界,厘清自然资源权属关系
给自然资源上“户口”,关键要划定4个“边界”——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不同自然资源类型的边界。
格西沟保护区地处理塘高原的东南地区,是青藏高原东部森林灌丛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之一,拥有水流、森林、山岭、草原等多 种 多 样 的 自 然 资 源 。在 保 护 区22446.2963公顷范围内,大部分是国有土地,小部分属于集体林地和沟渠。
要谈保护,首先要明确界限。
实际上,因为设备、技术等原因,过去的边界线非常模糊。旭普云智慧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格西沟保护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项目的技术支撑单位。项目组收集现有的勘界资料后发现,有一段保护区的边界将房屋“一分为二”,有的甚至穿过了永久基本农田;而在保护区内部,一条集体和国有的分界线反反复复穿插河流。
为了搞清楚边界,旭普公司一方面组建调查小组,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村民代表一起到边界不清地方现场核查。调查底图显示,甘孜州雅江县河口镇下渡村一段河沟在林权确权颁证的时候被划入了集体权属,但其上下游的范围为国有。
要不要把河沟全部从集体权属中剥离出来?旭普公司格西沟项目负责人张强犯了难。在现场调查的时候,他发现这是一条季节性支沟,只有汛期雨量充沛的时候才有水。下渡村村支书昂普错说,流经河沟的水为周围的集体林地提供了灌溉水源,是集体需要的生产资料。张强查阅了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发现,如果是季节性河沟,而不是常年稳定的河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划分给集体。
搞清边界的另一条路线是充分运用技术手段,让底图更加清晰,整合数据变成“一张图”,边界争议就会迎刃而解。在旭普公司开发的格西沟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平台上,对318国道穿过保护区的小区域尝试了“三维登记”模式。图上能够清晰看到弯弯曲曲的山路,地面的草地、森林一目了然,和传统林权、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图不同的是,它从平面图变成了三维实景图,非专业人员也能清晰地判断边界在哪里。
“三维户口”有何用?
助力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一张图”管好山水林田湖草
“自然资源确权‘三维登记’将助力四川省自然资源数字化管理。”前不久,格西沟保护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项目等15个项目通过了省级验收组验收,得到了专家的好评。
作为在全国首次尝试的“三维登记”模式,一方面,它可以直观、精准地获取各类自然资源的数量、分类、与不动产的关联、与空间管制的情况,实现“所见即所得”;另一方面,还能呈现自然资源组成的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对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村庄和城镇边界等进行对比分析,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在省土地学会副秘书长、二级研究员李何超看来,“三维登记”模式不仅让平面户口本变成“立体”户口本,更重要的是,以三维模式构建的“一张图”管理平台,将自然资源管理从平面变为立体,从抽象变为场景来管理。
未来,这份“户口”本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通过在管理平台上建立自然资源适应性评价模型,分析土地、交通、人口、光照、土壤、地质等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谋划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做到规划有前瞻;同时,通过对自然资源管理和挖掘,为科学实施土地整治提供支撑,为乡村振兴带来活水之源,让“资源变资产”;通过对自然资源确权的“三维登记”,实现从地面到地下,场景化展示一层一层的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实现国土空间三维管理。(记者 寇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