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2 01/07 13:15:44来源: 新华网

看川|新华四川精彩照片(2021年终盘点)

2022-01-07 13:15:44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2021年1月17日,大熊猫芊芊担心地望着爬上树桩上的幼仔。近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频繁降雪,生活在这里的芊芊(母亲)带着一对双胞胎幼仔每天快乐地在雪地里嬉戏玩耍。这对双胞胎生于2020年7月26日,这是她们的第一个冬天。幼仔尤其喜爱雪天,母亲芊芊带着她们通过扑玩、追跑、攀爬树桩等,在嬉戏中训练她们的生存技能。据该基地大熊猫饲养员徐翔介绍,大熊猫幼仔一般由熊猫妈妈带大。目前,通过野外观察,研究人员也发现了野外熊猫同时带两仔的情况,但是很少。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2021年1月17日,一位老人在成都家中打开窗户晒太阳、读书。成都冬季难得见太阳,一出太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会想各种办法去享受难得的冬日暖阳。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21年2月2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成都东站对电梯扶手进行环境新冠病毒核酸监测采样。春运以来,为了做好疫情防控,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多措并举强化站车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2021年2月4日,李家大院居民在厨房做饭菜。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是传统“小年”。这一天,荥经县花滩镇齐心村李家大院里的20户人家一起,磨豆花、写春联、扫尘祭灶、杀年猪……这个“大家族”的小年过得热热闹闹和和美美。李家大院距县城10公里,是典型的清代传统民居建筑,由三个大天井和七个小天井组成,如 “七星抱月”。大院居民主要以李姓和吴姓为主,居住着20户169人。2018年12月,李家大院所在的齐心村入围国家级第五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2021 年2月4日,成都,张富源谈起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正式开始商业运行,标志着自己带领团队成员经过十多年技术攻关,自主创新研究设计的蒸汽发生器获得了圆满成功时,激动流泪。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2021年3月10日,成都市迎宾路小学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五行刀法套路。早在2011年,迎宾路小学就将武术项目作为特色体育课程引进校园。出生于武术世家的老师曾科,以五行“金木水火土”对应“劈崩钻炮横”,总结出了五行刀法课程练习的三个层次,从“术”到“功法”再到“模拟实战”。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目前学校已编撰成“成都赵门拳”教材,以“武术课+武术大课间+武术社团”的形式,施行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让学校同一年级的学生在同一时间自行选择参与各个项目的体育课,形成了以强身健体,传承文化为目标的武术体育教学路径。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2021年3月13日,在“相约幸福成都”2021年田径邀请赛上,一名参赛选手在男子撑杆跳高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21年3月16日,在成都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气象观测工程师陈建准备放飞探空气球。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前夕,记者走访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揭秘如何利用探空气球“把脉”天气。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2021年4月7日,在都江堰市仰天窝广场,“自拍熊猫”雕塑。近日,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设计的大熊猫自拍艺术品雕塑在四川省都江堰市仰天窝广场与公众见面。这只仰卧翘脚自拍的“大熊猫”长26.5米、宽11米、高12米,重达130吨,由300万根漆面不锈钢丝固定而成。据了解,这只熊猫雕塑以2005年大熊猫闯入都江堰闹市区的故事为创作灵感。熊猫手持一部巨型智能手机,吸引市民和游客前来观赏,合影“打卡”。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2021年4月11日,在5633次列车上,彝族小朋友走过两边放着家禽的车厢。1970年,在30万筑路大军的卓绝努力下,连接川滇两省的钢铁大动脉——成昆铁路通车。在四川境内,它穿越茫茫大凉山,将曾经闭塞的土地与外界连通。在成昆铁路上,如今依然风雨无阻地行驶着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5633/5634次列车,从普雄到攀枝花南全程共行驶11小时4分钟,沿途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慢火车”既是孩子们的“校车”,也是人们看病的“救护车”,更是百姓奔向希望的“致富车”。一些上了年纪的乘客还记得,没有铁路的岁月里,吃盐都是问题,出门只能骑马,火车不仅带他们离开大山,也带来了希望。今天的中国大地上,这样的公益性“慢火车”共有81对,覆盖530个车站。“慢火车”票价几十年不变,且远低于公路票价水平,已成为沿途百姓外出务工、求医就学、逢会赶集等主要交通工具。高铁时代,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慢火车”有些另类,但它独特的节奏为其所经过的地区带来无限生机。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21 年4月15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号“祭祀坑”,考古人员正在取出一枚象牙。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2021年6月10日,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是当今世界在建规模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水电工程。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功率百万千瓦轮发电机组,实现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的重大突破,首批机组于2021年6月28日投产发电。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2021年6月23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光明镇的一名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家中整理女儿最喜欢的玩具熊。这名母亲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经历了数年社区戒毒康复,已经重拾了生活的希望。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21年6月27日,四川航空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的3U8001航班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起飞,吸引群众远望。这是该机场投入使用后起飞的首个航班。当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成都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我国大陆第三个拥有两个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2021年6月28日,四川洞穴探险队向位于四川广元的天星洞出发。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年来,洞穴探险因其神秘吸引了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2008年,晋浩与洞穴探险结缘,这项充满挑战与惊喜的运动也促使他开启了自己的“探险人生”。他与兴趣相同的爱好者们一起组建了四川洞穴探险队,对于晋浩和队员们来说,洞穴探险的魅力就在于发现,见不可见之景,遇不可遇之心。四川洞穴探险队成立至今,还多次协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地质科研单位完成大量洞穴调查测绘工作。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2021年7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的猛追湾旅游休闲街区,人们在美食一条街“香香巷”中吃火锅。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21年8月6日,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大槽乡,“妞妞”们和吉布小龙在户外唱歌。

  在彝族家庭里,父母一般把女儿唤作“妞妞”。大槽乡中心校就有一个全是由妞妞组成的童声合唱团——妞妞合唱团。

  合唱团的指导老师吉布小龙是土生土长的普格人,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怀揣音乐梦想的他在大城市闯荡,参加比赛、酒吧驻唱、组乐队、出专辑......最后他却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音乐老师,想让音乐给山里孩子的童年带来一些欢乐时光。

  山里的女孩害羞、内向,课间时候要么呆坐在操场边看男孩们玩耍,要么待在教室聊天,连老师投来的目光都会害羞地躲开。2018年的一个课间,吉布小龙抱着吉他坐在操场边轻声弹唱。四个女孩听着听着,围坐了过来,跟着音乐一起小声哼唱。

  “你们想唱歌吗?”吉布小龙抱着吉他问到。

  女孩们没有说话,眨着眼睛,怯生生地点了点头。

  四人、十人、四十人......女孩们不敢直接跟吉布小龙报名,他便放了一个报名册在桌上让她们自己填。“粉妞妞”“蓝妞妞”“喜妞妞”......音乐教室里的女孩渐渐多了起来,“妞妞”合唱团正式成立了。

  怀揣着对生养自己的这片大山的爱,吉布小龙和另一个老师阿吾优发一起为合唱团创作了很多童谣。唱着这些专属于妞妞合唱团的歌,妞妞们慢慢变得开朗大方,渐渐有了各种各样的梦想……

  大山让远行的步伐变得艰难,这里孕育的音乐却让人变得自信勇敢。2021年的夏天,妞妞合唱团接到邀请,将去北京参加音乐节。大山里的妞妞们将唱着歌走出大山,走向更大的舞台。

  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摄

  2021年8月26日,耿耀志在四川省游泳馆内练习花样游泳的技术动作。在四川省游泳馆,已经年过六旬的耿耀志,时而在水下旋转翻滚,时而从水中跃起,完成花样游泳的各项技术动作。耿耀志曾是原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的一名舞蹈演员,20世纪80年代,他多次应邀在国家花样游泳队担任编导和副领队,与花样游泳结缘。

  30多年间,耿耀志一直保持着游泳锻炼的习惯。2016年,耿耀志自己也开始练习花样游泳,由于多年的舞蹈功底,很多花样游泳的技术难点、动作,对于耿耀志来说都能够从以前的舞蹈经历中找到相通的地方,从而快速掌握技巧。

  如今,耿耀志几乎每天都会保持800米的混合泳练习,然后再到水中练习花样游泳的专业技术动作。“希望更多的朋友能够在自己的体育锻炼过程中找到更多的乐趣,找寻自己的美。”耿耀志说。新华社记者 王曦摄

  2021年9月2日,身着古装的年轻人在成都一个地铁站口看手机,“穿越”感十足。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21年9月16日,在泸县福集镇大田社区,受灾群众走过地震中受损的巷道。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2021年9月27日,诺日朗瀑布。2021年9月28日,九寨沟景区全域正式恢复开放。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九寨沟景区景观受损严重。经过修复重建,九寨沟景区累计补植补造树木27万株,修复、恢复生境2585亩,景区的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摄

  2021年9月28日,市民在四川博物院参观“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揭幕,全国多家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集体亮相,展览以巴蜀、荆楚、吴越这三个长江流域的主要青铜文化圈为主线,将展览内容与长江水文、地域风貌、诗词歌赋巧妙结合。既展现出青铜时代长江文化瑰丽多姿的魅力,又突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主题。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摄

  2021年9月29日,夜晚的繁星“坠落”在格聂之眼里。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摄

  2021年10月17日,红原县阿木乡卡口村牧民泽仁三周的妻子在冬牧转场的路上,他们家的小狗紧紧跟随在队伍后面。近日,随着天气转凉,川西北草原上的牧民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牲畜冬季转场。当地牧民赶着大批牛、羊、马,从深山的夏季牧场回迁到交通方便、水草肥美的冬牧场轮牧。川西北的牧民在夏牧场放牧的时间较短,冬牧场上的时间教长,大概占全年的三分之二,冬牧场也是当地牧民定居点。转场的距离近的有一二十公里,远的有上百公里,超过五十公里的牧民就要用两天行走。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2021年10月20日,在四川甘孜乡城县青德镇万亩果园,村民在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2021年10月24日,在甘孜州卡子拉山拍摄的星空。新华社记者 刘坤摄

  2021年11月23日,在成都双流区彭镇百年老茶馆里,74岁的罗朝荣在这儿泡茶馆,抽自己用木头做的烟斗。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2021年12月11日,在成都市天府艺术公园内的成都市美术馆“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区,观众在拍照留念。“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在成都市天府艺术公园内的成都市美术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展期从2021年11月6日持续至2022年4月6日。此次展览展陈面积超2.4万平方米,共有海内外的272位艺术家参展,覆盖了全球的35个国家与地区,这在当下全球城市双年展中是人数最多的一届。其参展作品数量达506件,作品类型涵盖了架上绘画、雕塑、装置、影像、数字媒体等众多品类。据了解,双年展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展览模式,以城市为主体举办,是展现国际艺术最新成果和发展特征的艺术交流平台,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摄

  2021年12月22日,在安岳县茗山寺拍摄的宋代石刻造像。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多达十余万件石刻造像分布在乡间田野。安岳石刻始凿于东汉,兴于唐朝、五代、北宋,现存摩崖石刻造像230多处,10万余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在中国石刻艺术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古、多、精、美”的安岳石刻题材丰富、造像精美、气度恢宏、活泼灵动,学界认为它的重要价值是“上承龙门、云冈,下启大足”。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安岳石刻因分散于山间,一向依赖于“人防、犬防、技防”,缺少系统保护。2019年10月1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文件,批准同意《安岳石窟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对安岳石窟保护、利用现状进行了评估并提出规划。这意味着安岳石刻将得到更多专项资金、政策等的支持。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石刻艺术正逐渐以其独特的魅力进入大众视野。新华社记者 唐文豪摄

【责任编辑:李婷玉】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4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