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四川省农村闲置公有资产盘活利用”“科学发展水电,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加快建设电力输送大通道,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1月18日,四川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省政协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12个口头发言、57个书面建言,委员们的意见建议涉及农业安全、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生态保护、民营企业“走出去”、共同富裕、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直击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
在众多话题中,低碳发展、“双圈”融合、乡村振兴最吸引委员关注。
主题词 绿色低碳发展
2021年12月28日,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四川宜宾签署协议,拟加码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宜宾制造基地。一个新的万亿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在四川呼之欲出。
在谢杰委员看来,当前,打造万亿动力电池产业集群,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产业战略地位不够突出,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并未纳入四川省“5+1”现代工业体系,能耗、环境容量、土地等产业要素保障跟不上项目推进节奏等。
“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新动能,需要加快打造万亿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步伐。”谢杰建议,加快制定全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规划,立足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围绕行业领军企业完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统筹推进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集群发展。
说到绿色低碳发展的产业要素,金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四川省绿色金融市场还存在监管规则不够明确、市场主体参与绿色金融积极性不高、绿色金融工具规模和占比偏小等问题。”林罡委员建议,四川要研究出台绿色金融有关条例和规范性文件,在清晰统一的界定标准下,打造多层次市场体系,优化绿色金融供给,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绿色经济发展,让金融与绿色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是全国非试点地区第一家碳交易机构。褚良银委员认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应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中金融的作用。“建议支持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及各商业银行通过‘绿蓉融’平台链接银行及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所,不断丰富碳金融产品,加快构建本土绿色金融平台。”褚良银说。
主题词“双圈”融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已出台,建设如何快马加鞭?省政协委员们从不同领域踊跃提出建议。
来自文化艺术界别的沈光明委员关注文旅融合。他建议,从点状开发转向区域联动,大力培育“巴蜀文脉”人文旅游、“巴蜀脊梁”红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态康养旅游等产业集群,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联合川渝两地在客源互送、线路共建、信息共享、生态共保、节庆展会共营、行政审批互联互认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沈光明说。
来自教育界别的丁任重委员关注高校融合。“成渝地区203所高校聚集科研人员8.6万余人,两地高校有能力、有条件,也有责任投身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丁任重建议,发挥川渝高校合作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发挥川渝高校集聚学科优势,优化、稳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如何推动川渝毗邻地区由过去的“交界地带”变为融合发展的“示范前沿”?陈莉萍委员建言:“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科学高效的跨区域协调机制作保障,需要加强两地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上的衔接,需要深入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合作共建功能平台,使川渝毗邻地区融合发展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支点、发展新引擎。”
主题词 乡村振兴
蒲江县铁牛村引进常住新村民50人、“候鸟”新村民300多人,成立村企联合体,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但大部分“新村民”无法取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
青白江区福洪镇统筹土地整理与产业发展,节余建设用地指标3150亩保障产业发展用地,新增农业用地1424亩,但土地入市路径通而不畅;
……
成都市乡村振兴的几个样本,凸显出乡村全面振兴在人、地、资方面受到的制约。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进一步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蔡晓军委员呼吁,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乡村,提高乡村资源抵押融资能力。
吕芙蓉委员更加关注四川省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的镇村便民服务配套问题。
“实践中,镇村便民服务还存在建设标准不够统一、服务事项不够规范、服务方式不够精准有效等问题。”吕芙蓉建议,在农村基层持续推进便民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设置帮办代办、跨省通办、办不成事受理等特色窗口,为群众提供精准服务,“要积极创新拓展‘政务服务+’模式,与产业园区、文化旅游、金融服务、邮政物流等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记者 陈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