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2 01/27 10:57:02来源: 锦观新闻

“两会”关注·科创关键词|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招式” 让创新不再束手脚

信息 2022-01-27 10:57:02    来源: 锦观新闻
字体:
分享到:

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学技术

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让科技成果转化“活”起来,“转”起来

跑好科技成果转化“最先一公里”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成都不断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招式”

走出了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越来越多的“成都创新”“成都智造”加速涌现

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

本期“两会关注·科创关键词”

聚焦——成果转化

科创关键词

成果转化

  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都将深入开展“校企双进”活动,完善校院企地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平台,推动校企共建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以上。同时,大力发展中试研发孵化平台,完善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链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1300亿元。

  镜头·聚焦

  时间回到一个多月前的2021年12月。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赜灵生物)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规模达1.06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专门从事创新药物研究及产业化的科技企业,赜灵生物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孵化的首批企业,也是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单位。

  赜灵生物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陈俐娟的另一个身份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一级教授、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8年,四川大学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成果权属中个人可以最高占到90%。”谈起创业初心,陈俐娟直言,这让一线科研人员在成果对外转化、个人持股以及开办公司时做到了有法可依,极大地激发了高校科研人员的创业热情,自己也是在这个时候萌生了创办公司的想法。在创业的过程中,成都市、四川大学还在建立研发场所、政策上给予科研团队支持,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

  在为科研人员“松绑”,鼓励科研人员走向科技成果转化“主战场”的同时,成都还主动出击,着力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就在1月18日,成都岷山功率半导体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AI创新中心正式宣布开业。研究院汇聚了台积电前高管张帅博士、原IBM半导体微电子部副总裁及前软银资本投资副总裁白杰先、功率半导体国际著名专家张波等业内知名专家,将打造晶圆减薄、可靠性测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事实上,研究院是成都高新区“岷山行动”计划第一批公布的六大项目之一。聚焦主导产业及未来产业“卡脖子”环节,2021年1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启动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计划,明确未来5年将投入300亿元建设50个新型研发机构!

  通过“揭榜挂帅”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动科技研究、成果转化,将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全景·速览

  两组镜头背后是成都近年来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数据显示,2021年,技术合作登记金额超1220亿元,增幅超6.5%!事实上,要想打破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的“玻璃门”,背后离不开多方面的行动与支持——

  以改革激活创新主体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阻梗”,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率先出台政策支持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从“十条”到“新十条”再到“三十条”,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成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道路。

  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成都还牵手国内顶级高校,不断扩大高校“朋友圈”。就在2021年 12月,上海交大(成都)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交大天府科技园、成都高端数控制造装备研究院正式揭牌,同时,一批项目进行了集中签约,为城市发展引聚创新资源。

  成都还为高校企业“做媒”,开展“菁蓉汇·校企双进”系列活动,把高校与企业的需求对接起来,让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落地场景。目前,成都已累计开展“校企双进”专场活动300余场,组织了高校知名专家团队1200余人次和7000余家成都企业参与,促进成都企业与高校院所达成平台共建、成果转化、技术开发合作项目1600余项,协议投资金额近400亿元。

  近年来,聚焦科技成果供给端、转化端、吸纳端,成都逐步形成了多点发力、衔接互补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一个个“成都创新”“成都智造”正源源不断地从实验室里走出来,成为城市创新的有力支撑。

  正如陈俐娟所言,没有成都市政府、四川大学政策的支持以及良好的软、硬条件,即使我们科研人员有满腔的热血也是空谈,“成都的科技资源优势比较明显,未来一定具有很好的转化市场空间!”

  如何让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加速涌现?

  又要如何加速从“1”到“100”的产业创新培育?

  成都市“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也纷纷畅谈——

  市人大代表、四川义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覃攀:

  充分利用企业集聚的优势

  促进和支持组建市场化中试共享基地和平台

  “在判断一座城市创新能级的众多指标中,科技成果转化率是重要的参数。”市人大代表、四川义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覃攀建议,可以加速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平台。

  覃攀表示,中试熟化平台作为技术创新和实践的重要载体,是实践技术、工艺的商业化必经过程,也是创新成果向生产领域转移的技术经济重要抓手。中试平台承担了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应用性开发的技术链向产品延伸的关键环节,“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中试能够有更多试错机会,降低运营风险。”

  具体怎么做?覃攀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企业集聚的优势,促进和支持以企业为基地,研发中心、科研院校共同参与的,以协同、合作、共建等战略性联盟式组建的市场化、企业化中试共享基地和平台,在共性技术的开发应用、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开发方面发挥作用,在中试载体上实现各方利益共享,最终达到“国资参与、市场化运作、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在利用平台专业化优势,把握优势项目的动态状况方面,可以加大与创业投资基金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把控平台项目成功概率,为优势资本储备更多、更优质的项目,实现平台和资本的协同运作。“同时,构建技术经理人和技术经纪人的人才支撑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发挥技术中间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覃攀表示。

  市政协委员、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潮:

  发挥科技企业孵化载体作用

  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转化器”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扶植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平台载体。市政协委员、成都新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潮根植科技孵化事业多年,在他看来,紧扣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建设同样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从“高质量发展”谈起,高潮建议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扶持,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招引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加大对优质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税收、人才招引等方面的扶持力量,做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转化器”。

  推动科技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潮透露,融入城市创新体系,新谷创业社区更新2.0计划已启动,将聚焦“硬”平台、“软”服务加速提能。(记者 宋妍妍 成都科技融媒体中心供图)

【责任编辑:徐梦帆】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3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