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民政局与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成都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了多项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改革举措。
《规划》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以基本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养老服务和专项社会服务四大体系建设为主线,以十项重点工程为支撑,并设置了19个主要发展指标,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这些指标精准落点到“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等能力提升工程上。提出到2025年,坚持“应住尽住,愿住尽住”的原则,生活不能自理兜底保障集中供养率由40%达到60%;公益慈善类组织增加至400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站镇(街道)覆盖率由10%达到100%等。力求成都市民政事业现代化水平取得明显进展,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规划》提到,要构建健全体系,让困难群众受助更及时更暖心。到2025年,分级分类、统筹兼顾的基本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整合大数据资源,提高救助科学性、精准性。依托社会关爱援助体系及各级社工服务站(室),统筹基层社会救助服务力量和资源,增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能力。
《规划》明确,要提质增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保障提升基本养老公共服务,对独居、高龄、空巢、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定期巡访探视和关爱服务,加快建立农村居家社区养老紧急救援系统。扩展便捷、普惠养老服务,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到2025年,成都市建设家庭照护床位6000张,每个街道及有条件的镇至少建有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镇(街道)范围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不低于60%,成都全市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达1万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60%以上。营造老年友好社会环境,提升养老服务品质,积极推广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行业”“智慧养老服务”等创新服务机制。
统筹谋划,实现超大城市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活力有序。《规划》指出,坚持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基层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发展提质增效、有机融合,有效参与社会治理,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中发挥的作用显著增强。到2025年,完成100个“小区(院落)民主协商提能增效创新示范点”试点建设。
全面提升,建设高品质便民利民基本社会服务体系。《规划》提到,要聚焦未成年人保护,力争到2022年底,成都市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现全覆盖,开展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项目达70%以上。到2025年,成都全市四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点)实现全覆盖。《规划》还提到要实施婚姻登记服务创新工程。
此外,全方位构建成都都市圈合作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作的区域民政服务新格局。建立成都、德阳、眉山、资阳救助对象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社会救助跨区域通办,协同开展跨区域社会救助;推动养老服务合作共建,支持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养老服务同城化发展;加强婚姻登记服务联动共享,不断拓展天府市民云“成都婚事通”预约预审功能服务,为成都都市圈居民办理婚姻登记提供高效服务保障;落实完善基本殡葬服务补贴,进一步畅通异地办理渠道。(徐梦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