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4月28日电 题:聚焦高质量发展|成都: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迭代城市发展新算法
新华网侯大伟、黄晓芸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一向以“休闲”“安逸”名扬天下的成都,在谋求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其实一点都不“慢节奏”。但作为整体的城市的迅猛生长,与作为个体的居民的美好生活之间,很多时候并非能够天然地统一。
人口突破2000万、经济规模近2万亿、城市格局正在从“两山夹一城”转变为“一山连两翼”、迈入超大城市行列的成都,将如何彰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鲜明主题和价值追求,从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之路?
正在举行的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成都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积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
成都的城市发展算法与底层逻辑,正在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全面迭代升级。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嘉楠摄
以人民为中心铺陈 以幸福为目标演进
成都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工人村社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成都第一批城市建设者的集中居住区,2021年,这里又“上新”了。原来的党群服务中心被改造成了三层小楼,一楼保留了社区便民服务站供居民办事,还能为居民提供配镜、理发、修表等服务;二楼的夫余书坊是结合建筑文化打造的阅读空间;三楼联合木作团队开设了社区手工教室,大人可以来这里纾解压力,小朋友可以来这里“玩中学、学中做”。在工人村社区党委书记杨健勇看来,更新的目的,是“让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让社区的发展可持续”。
工人村社区的手工教室,居民在这里做手工。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工人村社区供图
这样的更新,在成都各处上演:武侯区老马路社区的十二乐微博物馆,结合武侯区音乐坊片区的音乐文化、产业积淀,打造关于提琴、吉他、二胡、古琴等乐器主题的微博物馆,将音乐艺术传递到市民家门口;金牛区花牌坊社区美空间叠加多重功能,居民们可以在这里学舞蹈、开读书会、赛书法、交流家庭教育;成华区的猛追湾,融入了艺术、科技、文创等元素,成为消费热点区;锦江区华兴街结合传统文化打造开放式文创街区和文化创意体验场,成了“网红打卡点”……截至目前,成都已启动片区更新项目61个,计划今年内还将启动19个。
花牌坊社区举办的读书会活动。金牛区西安路街道花牌坊社区供图
协调城市发展与人民诉求,城市更新推动着老旧小区踩上公园城市的发展节拍,一个个社区、街区成为市民触手可及、出门能见的高品质生活场景,不断丰富着公共服务的颗粒度,也昭示着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的价值遵循:人民至上。
成都武侯区老马路社区的十二乐微博物馆之一。武侯区望江路街道老马路社区供图
在茶馆中泡一杯盖碗茶,在鸟语花香中品味生活的恬静;在绿道上跑步骑行,打卡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场景;市民的玩法新添骑行100公里游环城生态公园……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2021年,成都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描绘出成都市民的期许和梦想中幸福美好生活的清晰图景。
骑游锦城湖。邓显杰摄
成都连续13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2017年以来,成都累计投入9100亿元实施重大民生项目649个,新增学位59.4万个、医疗床位2.6万张、养老床位1.4万张,建成保障性住房16.5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3.5万人。
以改革为支点创新 以开放为起点转型
面对超大城市转型升级提出的诸多课题,成都更离不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的牵引。
不久前,2021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公布,成都主持及参与的共有230个项目及人选,获奖数量占四川省总获奖数量的85.19%。截至2021年年底,成都累计注册新经济企业突破58.3万家,同比增长27.3%,2021年实现新经济营收2.1万亿元,同比增长26.8%。
成都科学城全景(2022年4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改革”成为成都不断提升创新能级的关键。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成都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支持高校院所设立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建立健全区域技术交易信息发布机制、科技成果信息汇交机制。
围绕创新生态培育,成都优化“科创贷”等政策性信贷产品体系,扩大“人才贷”“成果贷”“研发贷”覆盖范围。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空间”的孵化培育链条,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菁蓉汇”等系列活动。
围绕人才评价制度,成都建立健全以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为标准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深化科研人员职称评审制度改革。
创新赋能城市,离不开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成都以开放倒逼改革,又在开放中实现转型,提升在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地位和枢纽功能。
成都市青羊区政务服务中心智慧服务窗口。青羊区委宣传部 供图
在成都青羊区政务服务中心智慧服务窗口,办事群众和企业在自主设备上通过刷身份证操作,不到2分钟,就可完成不见面审批。2021年12月出台的成都营商环境“4.0版”政策突出“集创新求突破”,从聚焦市场开放、聚焦办事体验等5个维度,共制定了215条工作举措。
围绕激发企业活力,成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2021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创历史新高,达62.7万户。
围绕打造多层次人才体系,2022年,成都从“政策引才”向“生态营才”转变,成都人才政策“3.0”版本优平台、营生态,筑牢人才工作的持久竞争优势。
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成都国际铁路港。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作为全国唯一依托铁路港而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积极探索创新,敢想敢试,在全国最小的自贸“试验田”里“种”出较为丰硕的改革成果。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自挂牌成立五年来,创新“中欧班列+内陆港”发展模式,全面完成115项改革试验任务,形成108项改革创新经验成果。其中,集拼集运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五批自由贸易试验区可复制可推广改革试点经验,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成都太古里。锦江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目前,成都已构建起国际(地区)航线达131条,累计国际班列超1.6万列,落户成都的世界500强企业达312家。
以安全为底线管理 以绿色为本底发展
增设智慧安防,通过采用“人脸识别”系统、烟感24小时监控预警,加强小区安全系数;智慧化停车场缓解停车难,解决乱停车问题,全方位、全时段掌握小区内人、车的动向——成都高新区肖家河街道的新盛社区运用数字技术,为居民打造了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提出,要着力健全现代治理体系、增强公园城市治理效能。统筹安全和发展、秩序和活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正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
成都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成都市自然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已初步建成,平台综合集成了成都市卫星遥感监测、人口热力图数据服务等支撑平台,融合应用防汛、气象、公安、环境监测、市场监管等部门系统,在安全风险预测预警、事故规律挖掘、应急救援决策分析、重点行业领域形势研判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
瞄准“安全韧性”,成都还将加快推进沱江、金马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心城区排水能力提升改造工程建设,并持续推进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和药品抽检体系建设,持续扩大智慧安防小区覆盖范围等。
不仅是城市的“神经末梢”越发智能、安全,“城市大脑”也正构建起全天候全时段在线监测、分析预测、应急指挥的智能城市治理运行体系。
“截至目前,全市统一的政务云平台承载市县两级1500余个非涉密应用,基本实现政务基础平台统建共用。”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日均交换数据3800万条,累计共享数据500亿条,促进了数据多跑路;市网络理政中心汇聚政府、企业和社会数据65亿条,接入30万路视频和物联感知终端,开展数据融合应用,形成“城市数据大脑”雏形。
根据《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成都还将以智慧大运、疫情防控、交通管理、应急管理等8大领域为重点,推进提升一网统管、一网通办、一网通享、一键回应能力。
锦城湖。新华网王钒 摄
践行新发展理念,必须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本底;建设公园城市优美形态,也首先呈现在城市空间的绿色生态上。
100%“绿电”运行、新建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除专用车辆外100%实现新能源车保障、赛时期间中心城区及各赛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即将到来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的“绿色”,映射出“双碳”目标背景下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东安湖体育公园。嘉楠摄
聚焦“双碳”目标,成都统筹推进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调整,前瞻布局氢能、新型储能等产业赛道,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集聚了通威太阳能、中航锂电等一批重大绿色低碳产业项目;创新碳惠天府机制,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建设思路;“绿道+”“公园+”“林盘+”策略,塑造了成都市民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延展。
截至2021年,成都的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全线贯通,建成天府绿道5188公里,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3%。锦江水生态治理深入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至299天,单位GDP能耗实现“五连降”。
交子公园。新华网王钒 摄
2021年,成都新增推广新能源汽车10.8万辆,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2000亿元。成都计划到2025年,力争建成近零碳园区、工业企业、公共机构、景区共不少于30个;建成近零碳社区不少于30个,实现区(市)县全覆盖。
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始终关注人的需求、助力人的成长、追求人的幸福。下一个五年,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有更具象的表达,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动力能级也会有更宏伟的书写。成都,正向着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