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正文
2022 06/14 10:00:50来源: 新华网

片纸只字都是宝 这种“拼图游戏”不一般

2022-06-14 10:00:50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四川省古籍修复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专家袁东珏。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新华网成都6月14日电(涂丽君)在四川省图书馆大楼里,有一间“神秘”的办公室,一本本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带着岁月的痕迹来到这里,通过一位位古籍修复师的精心“治疗”,焕发新生,继续履行滋养心灵、传承文脉、激发创新的职能。年过七旬的袁东珏就是这些古籍修复师中的一位。

资料图: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古籍修复训练班沪杭全体师生合影(第三排左二为袁东珏)。(受访者供图)

  从1983年参加文化部(今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的古籍修复培训开始,袁东珏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已近40个年头,修复各类珍贵古籍及书画、图档资料355种、4088册,总量超55000叶,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有25种、190册、7350叶。

袁东珏展示修复好的古籍书叶。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作为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助理导师,近年来,袁东珏一边教学,一边又抢救修复了多部珍贵古籍。袁东珏说,古籍修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古籍修复工作者要热爱古籍,对古籍怀有敬畏之心,修复过程中片纸只字都需要保留。对袁东珏来说,古籍修复工作“和年轻人玩拼图一样,折磨又有趣”。

四川省图书馆古籍库房一角。(四川省图书馆供图)

  古籍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四川省图书馆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及线装旧籍文献约53万册、善本古籍约5000部6万册。20世纪50年代,四川省图书馆设立古籍修复室,1983年恢复古籍修复工作,2007年挂牌成立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2016年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四川古籍修复中心传习所,已抢救性修复百余部古籍,其中有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宋刻本《茶经》、元刻本《春秋左氏传补注十卷》、明洪武南京刻本《洪武南藏》等25种。

袁东珏正在修复《吴氏重修族谱》。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古籍修复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涉及物理、化学、美学、古籍版本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籍修复师的耐心、细心、恒心、责任心等也是一个考验。有人把古籍修复师比作书医,袁东珏说,医生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古籍修复亦然。古籍不言,如何与它对话?袁东珏以揭书页为例,揭之前要观察原书页的质地、破损程度,确定揭的技法;揭的过程中,要感受书页的状态,如果揭其中一页别的页跟着起来,就说明“它不愿意”,要及时调整,这是对古籍的尊重。

袁东珏展示待修复的古籍。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袁东珏介绍,古籍修复可分为修补和装订两个大环节。修补环节主要包括制作修复档案、准备修补用纸与黏合剂等修复材料、拆开书叶并编号登记、对破损书叶进行修补等流程,装订环节主要包括喷潮舒平、折叶、捶书叶、压实书册、上护叶订纸捻、裁齐书册、上书皮、比眼打眼、订线等流程。整个过程一环扣一环,一道工序做不好,下一工序就没法做;如果方法不对,还可能越修越坏。

修复前的古籍照片和修复后的古籍对比。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袁东珏说,古籍修复“入门很快”,但“钻进去很难”,钻进去之后是一个广阔的世界,要学习,要思考,碰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择一事终一生,把这个事情做好真的很难”。但是,“只要你热爱,就不会觉得难了”。

袁东珏翻看修复后的古籍书叶。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古籍修复有一些必须遵守的原则,比如保持原貌的原则、对破损不太严重的古籍尤其是珍本尽量少修或不修的原则、对古籍保护有利的原则、可逆性原则等。浆糊是修复古籍不可或缺并起着关键作用的材料,袁东珏说,古籍修复使用的浆糊都是可逆的,文献需要重新修补时,用水喷湿即可揭去原修裱纸而不会损坏书叶。

袁东珏翻阅采用“金镶玉”装的古籍。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古籍装帧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古籍修复中,对时代较早、具有文物价值的珍本古籍一般要求“整旧如旧”。袁东珏指出,“整旧如旧”不能狭义地理解、不加考虑地照搬,要从保护古籍出发辩证地看待。“金镶玉”装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金镶玉”装又叫“惜古衬”,形象地描绘了纸旧色黄的古书镶上崭新洁白的纸后黄如金白似玉的精致与雅观。

袁东珏自制的部分古籍修复工具。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古籍修复需要的工具很多,主要包括刀等金属工具、制糊刷浆用具、木板等木器具、砑石等石制品等。袁东珏有一把裁纸刀,是她用一片坏掉的钢锯片磨成的,从她学习古籍修复开始就跟着她。“钢锯片有齿,裁出来的纸有毛边,而补纸需要有毛边,所以用这把刀裁出来的纸可以直接用,也能更好地和原书页结合在一起。”说起这把陪伴自己古籍修复生涯的裁纸刀,袁东珏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袁东珏指导年轻修复师。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古籍修复技艺需要代代传承,这些年,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2007年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08年国家图书馆装裱修复技艺(古籍修复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22年4月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袁东珏在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以“师带徒”形式已正式传承弟子14人,还会定期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授课。袁东珏说,古籍修复技艺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与时俱进。“一代一代思考怎么保护古籍,怎么修复古籍,怎么样装帧,让它保存得更好更方便使用,慢慢慢慢延续下来。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事。”袁东珏说。

工作中的袁东珏。新华网发(张可凡 摄)

  四川省古籍修复中心一直致力于通过线下互动体验、线上展示直播、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等,积极推广古籍修复等传统技艺。5月28日,四川省图书馆与成都市实验小学馆校合作的古籍修复与传拓技术实践课收官,袁东珏发了一条朋友圈,她说:“能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再累,也值。”或许,正是因为一代一代的“再累,也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扎根生长、焕发力量。诚如袁东珏所言:“这是了不起的事。”(完)

【责任编辑:蒋燕】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13071128738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