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需要旺盛的活力,乡村振兴需要接续的奋斗。在乡村振兴的交响乐中,有一段段高亢、清脆的旋律,他们是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他们有想法、敢创新、肯实干,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他们挥洒青春奋斗在乡村的广阔天地间,他们是乡村新青年。奋斗的故事往往寻常,平凡的付出才最真实——《乡村新青年》,点滴记录乡村振兴新力量。
本期乡村新青年走进成都邛崃市,看青年们的选择给乡村带来哪些新变化。
因为选择全流程机械化水稻制种,骆健彬解决了过去依赖人力的难题,种植规模与种子质量也上了新台阶。“其实我一开始也心里打鼓。”刚开始接触无人机授粉,骆健彬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在了解了试验数据和案例后,他决定大胆一试。如今,从插秧到植保、从授粉到收割再到种子烘干,骆健彬的农场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订单生产杂交水稻制种面积1200亩,并带动周边制种面积6000亩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1800万元以上。带动邛崃及周边农户上千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因为选择种植有机猕猴桃,袁红超的猕猴桃走进了商场、超市,出口到了欧洲,成立的合作社还为当地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10余年前,袁红超和丈夫接手了家里的猕猴桃果园,意识到传统粗放的农业管理方式的短板后,袁红超选择顺应绿色健康食品的趋势,走有机种植的道路。在袁红超和丈夫的精心管护下,他们的猕猴桃取得了有机认证。袁红超成立了邛崃市宏扬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组织农户学习种植技术或到合作社务工,合作社每户种植的猕猴桃基地5亩以上,户均纯收入在6万元左右。
乡村振兴让新时代青年面临更多的成长机遇,有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选择扎根农村、选择改变传统种植方式、选择现代经营理念……一次次的选择,让骆健彬们、袁红超们的事业取得“丰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策划:惠小勇 刘健 钱彤
监制:周红军 任硌 杨三军
执行:侯大伟 朱永磊
制片:方刘 刘姣 余宰贵 胡攀 李洁
统筹:王钒 涂丽君 郑玮
文案:黄晓芸
摄像:李吉 张可凡
后期:李吉
支持单位
成都市农业农村局
中共邛崃市委宣传部
邛崃市农业农村局
联合出品
中共四川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川省乡村振兴局
共青团四川省委
新华社四川分社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