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 > 信息 > 正文
2023 02/04 13:34:29来源: 新华网

铆足干劲开新局|张顺超:多措并举稳增长 达州加速创建国家高新区

信息 2023-02-04 13:34:29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分享到:

达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达州高新区,作为达州产业发展的主阵地,引领达州市创新驱动、高新产业发展。如何加速创建国家高新区?如何落实达州市委市政府“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四化同步、城乡融合、双园驱动、一核两翼”等战略?达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张顺超分享了工作重点。

  如何加速创建国家高新区?

  张顺超:我们将围绕园区GDP增速15%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以上目标,全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以创促建”,按照今年创成的目标,全面夯实创建基础。统筹做好“一园三区”数据统计工作,确保综合排名居全省20家省级高新区前列。系统梳理创建任务,并细化落实到每天、每周、每月、每个人,为创成国家高新区做好全面准备。

  二是聚力瓶颈突破。我们正实行专班跟进、每日调度,聚力攻坚,全力争取省级化工园区认定、通用航空飞行许可,力争6月底前获得“两块牌照”。

  三是扭住“两新一数”。我们紧扣达州“3+3+N”重点产业布局,聚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和数字经济产业。新材料方面,依托炬原玄纤、航天拓达等产业基础,加快推进玄纤产品研发和推广,同步推进苎麻脱胶厂建设,加快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中国纤谷”。新能源方面,我们将加快推进蜂巢能源项目及其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建设,力争蜂巢能源一期一阶段今年11月投产;同步推进瓮福、玖源、川投燃气等传统能源化工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激发新能源产业内生动力。数字经济方面,以建设川东北首个数字经济产业园为契机,加快推动城市大脑综合体、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先导示范区。

  四是实施重点攻坚。我们将实施项目、招商、要素和改革四大攻坚行动,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围绕“3+4”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谋划包装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在加大向上争取的同时,重点推进标准厂房、新能源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通用航空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力争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12%以上。在实施招商攻坚行动上,持续推进24小时招商“不打烊”,坚持全员招商、蹲点招商,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引进“3类500强”企业3家以上,确保标准厂房入驻率达70%以上。在实施要素攻坚行动上,深化项目建设效率革命,持续开展入园项目履约清理等专项工作,大力实施招引、建设、投产“三评价”制度,向项目要效益、向存量要空间,强化土地、资金、水电气、标准厂房等要素保障,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在实施改革攻坚行动方面,深推“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深化全员聘任制改革,激发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集成授权改革试点,争取一批省级权力和赋能事项直达园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如何助力“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

  张顺超:高新区将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产业协作模式,积极培育关联和配套产业,重点依托能源化工和科创优势,推动天然气发电、锂电池材料、高端精细化工延链补链发展。

  全面参与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建设。依托双机场、双高铁重大区位优势,推进秦巴(达州)国际无水港、铁路物流枢纽等建设,共建陆海联运物流大通道;全面推进高铁空港新城、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支持跨境电商、跨境物流发展和海外仓建设,加速空港、通航产业聚集,打造物流平台、开放平台和产业平台。

  协同打造高质量发展极核区。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补链延链。坚持信息化引领,抓住国家“东数西算”重要节点城市机遇,推动信息化、数字化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智慧园区、绿色园区、宜居园区发展新模式;坚持新型城镇化带动,依托高铁、机场等重大交通区位,抢抓城市南拓机遇,加快空铁新城建设,主动融入同城化发展;坚持农业现代化固本,依托城郊地理优势,探索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智慧农业,重点建设保供基地。

  如何落实“双园驱动”战略?

  张顺超:高新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源头活水,全面构建高新产业体系,迅速壮大经济总量,做优发展质量。

  一是建设高能级研发平台,主动承接成渝地区科创资源,加快推进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建设,提质玄纤研究院、科技孵化器,深化与知名高校合作,共建一批国省重点实验室、院士(专家)工作站。

  二是培育高质量创新主体,深入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广泛挖掘和发展科技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利密集型企业,加大“一链一策”“一企一策”扶持力度,强化分类服务,迅速壮大创新主体规模。

  三是打造高精尖人才高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深度对接“产业地图”和“人才地图”,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管理类人才和经营类人才。

【责任编辑:蒋燕】
01007020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33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