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空港商务区。(古陶 摄)
近日,成都市双流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协第十二届成都市双流区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举行。成都双流区紧扣成都市委“四中心一枢纽一名城”和“三个做优做强”部署要求,提出构建“121”城市功能体系和“432”镇街组团发展格局,着力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功能体系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
做优做强“121”城市功能体系
推动“432”镇街组团发展
据介绍,做优做强“121”城市功能体系、推动“432”镇街组团发展,是双流区依托自身发展特点,根据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的“三个做优做强”战略部署而作出的战略规划。
双流区委政研室副主任、区发展与改革局党组成员范琳介绍,根据“三个做优做强”的战略部署,作为中心城区的双流区提出了“121”城市功能体系:国际航空门户枢纽1个核心功能,协同创新转化和公园生态价值转化2个特色功能,高品质宜居空港城区1个基本功能。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1个核心功能
国际航空门户枢纽
“其实双流这么多年发展下来,围绕这个核心功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首先是我们的双流机场以及双流机场的吞吐量,2022年达到了全国第一。”范琳表示,成都有一个核心功能就是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而双流凭借双流机场,正可以助力成都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所以我们就提出了‘121’的第一个‘1’——做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这样一个核心功能。”
空铁联运、客货并举、联通全球,是双流区做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的重要举措。2022年度,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总共新增开通国际班列线路16条,累计开行国际班列310多列,运输货物12000多标箱,货值约30亿元,其中外贸货值约17亿元。截至目前,成都(双流)空铁国际联运港已开通国际班列多式联运通道19条,覆盖俄罗斯、德国、波兰等13个国家。
“货运方面我们有全省唯一紧邻机场的国际空铁联运港,我们的头部企业,比如空客、顺丰等,能够带动整个的航空货运。同时,在航空产业方面,航空维修的体量目前在全国能够排到第五位。此外,还有一些航空制造业和航空运营服务,以及商务服务和航空金融等,能够形成二三(产业)联动,所以不管是从枢纽的功能,还是从产业的功能,都能够支撑我们的核心功能做强做大。”范琳表示。
2个特色功能
协同创新转化和公园生态价值转化
协同创新转化和公园生态价值转化是“121”城市功能体系里的特色功能。对此,范琳进行了深度解读,“ ‘121’的‘2 ’,就是解决特色功能的问题,双流现在聚集了5所大学、13家科研机构,这是其他区县没有的优势,我们要利用这些创新资源,去促进协同创新转化。”
据介绍,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天府园)正是采用“校、院、地、企”协同发展模式的高科技型产业园区。双流区政府与电子科技大学一起,联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致力于协同创新转化。
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天府园)副总经理杨凡介绍,“逆向创新,围绕企业需求,我们精准找到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科优势和教授资源,让他们形成从项目合作,到成立联合实验室,再到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其次,便是正向成果转化,就是把学校里老师成熟度比较高的成果,与市面上的企业机构或者合伙人合作,使其转化为科技成果,现在园区转化为科技成果的已经有56个。”
除了“协同创新转化”,双流另一个特色功能是公园生态价值转化。4500亩空港中央公园、800亩永安湖城市公园、13000亩环城公园及绿道,以及市民耳熟能详的还有空港花田、“五湖四海”公园、怡心湖等,使双流的生态本底持续夯实。
宜居环境。
1个基本功能
高品质宜居空港城区
范琳介绍,“121”城市功能体系里面的最后一个“1”——建设高品质宜居空港城区,实际上是要强化城市的基本功能。瞄准百姓“小麻烦”,确定工作“小目标”,注重政策“小细节”,实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大工程”。
“121”城市功能体系切中了双流区的发展“痛点”,城市空间功能规划专家刘寅认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双流实际上一方面要寻找新的城市增长动力源,一方面也要破除或者提升自己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121’就是把双流自身具有的特色转化为实际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