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见绿景、阳台望雪山、出门入公园,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利”,正成为成都市民幸福生活的日常。
成都正在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是如何谋划这些“绿色福利”的?翻开成都的“生态账本”会发现,在公园城市的建设进程中,成都算的不只是一笔“绿色账”,还有生态价值转化的“经济账”、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幸福账”,更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使命担当“政治账”。
成都市民在市区拍摄到的雪山
与此同时,这些绿色福利,也持续增强着成都的“磁力”。连续14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的成都,毫不意外地成为中国西部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源源不断的人才“蓉漂”与产业落地,推动了城市功能优化和产业变革,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力。
城市绿起来 人们动起来
骑游锦城湖
3月19日,落户成都的首个国际性山地越野赛——2023中国·天府龙泉山China100山地越野赛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举行。正值阳春3月,龙泉山上山花烂漫、姹紫嫣红,跑步爱好者们与专业运动员们一起在户外运动中,感受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人文氛围与自然风光。
公园城市不仅是物理形态的升级,更是人的精气神的全面升华,是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现代化城市。人的要素始终被排在首位,是其他产业有机聚合的关键要素。伴随着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进程,人们绿色、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渐成风尚。
成都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不仅新修连片的大型公园,还利用城市“金角银边”,在市民的家门口,新建、改造各类运动空间,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面铺开。天府绿道上体育设施“连线成片”,成为成都人身边的运动赛道,传统运动与新兴时尚运动因地制宜、充分容纳。
成都东安湖体育公园
两次延期的成都大运会第三次开启了倒计时,漫长的筹备与期待,更加充分地激发了这个曾经以“麻辣烫、打麻将”为标签的休闲之都的全民健身热情,也为成都带来了绿色的风潮。大运会的专用交通保障车是绿色低碳的新能源车辆和氢燃料车辆,在赛事结束后,这些车辆将逐步更新替换现有的城市公交车辆,改善市民的公共交通出行体验。
绿色生活人人共建,人人共享。近年来,成都在国内首创提出“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的双路径碳普惠机制,推出专属绿色公益平台——“碳惠天府”。2022年11月,成都新增37个“碳惠天府”线上线下碳积分新场景。在线上,多走一公里、骑共享单车、停开一天车、环保随手拍……这样的减碳场景在成都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态绿起来 生活美起来
成都交子公园
在人民公园里品品盖碗茶,伴着鸟鸣啁啾与好友谈天说地;在锦江边漫步,欣赏白鹭蹁跹翻飞;在环城生态公园中骑行,于湖畔、田野间穿行而过;在阳台遥望雪山,体会“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诗意;上班路上或回家路上,小游园、微绿地的绿树鲜花装点着美好心情……“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是杜甫笔下清新自然的成都,也是如今成都市民的安逸生活。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深入推进供排净治一体化;实施“五绿润城”示范工程;推进生态惠民示范工程,启动“生态惠民新场景TOP100品牌计划”等一系列举措,构建起成都“青山绿道蓝网”生态格局,让天府绿道、大美公园、清澈河湖成为市民举步可就的生活场景。
作为机动车保有量全国第二的城市,成都还在探索机动车排放污染有效防治的路上迈出坚实步伐。落户于成都的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项目一期预计今年全面竣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全套轻型及重型整车排放、发动机排放、道路实际排放等测试能力,为区域和城市大气污染精细化防治提供重要理论基础和科学解决方案。
锦城湖
目前,成都实施增绿项目1.1万个,建成各级绿道6158公里,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提升至40.5%、44.5%,白鹤滩湿地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PM2.5年均浓度下降30.7%。完成“百个公园”示范工程,东安湖体育公园、天府艺术公园等110个项目建成投用,各类公园达1514个。天府绿道累计建成6158公里。
发展绿起来 产业富起来
天府绿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成都,绿色不仅“可感知”,更是“可进入”“可参与”,一系列新经济业态的植入和新消费场景的打造,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也为成都生态价值转化拓展了更大空间。
绿道上,各类场景的串联让绿道成为引领消费时尚、转变发展方式的“产业道”,沿着绿道而建的天府沸腾小镇,聚焦“熊猫+音乐+火锅”IP,成为了市民游客在成都品尝火锅的特色选择,集聚了玛歌、都火、锦和宴等18家大型知名特色餐饮企业,全年综合收入近8亿元。
公园里,多元的生活满足与丰富的消费场景总能带来惊喜,桂溪生态公园以“运动活力、休闲时尚”的主题,陆续引入国际买手店、潮玩品牌、精品餐饮、网球和板式网球等项目,公园业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持续促进消费侧的不断升级。
道明镇竹艺村的核心建筑“竹里”
伴随着绵绵绿意的延伸,成都产业发展“含绿量”与公园城市绿色“含金量”同步增长。2022年发布的《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1)》显示,成都培育绿色低碳重点产业,光伏、锂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主营收入约1900亿元。2023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五年来,成都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完善“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交通体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位居全国城市第5位,成功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入选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33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4.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实现“五连降”。
“绿满蓉城、水润天府”的美好生活画卷,正在人与城、人与自然的共生中渐渐铺展,以宜人的环境、高品质的生活方式聚人兴业,成都为公园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涵养着持久动力。(四川省委党校第30期中青三班学员 侯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