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西南医科大学建校70周年。近日,西南医科大学校长张春祥做客新华访谈,用“红色”“奋进”“开放”“责任”描述西南医科大学,并表示,学校已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新征程。
精彩观点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西南医科大学也迎来了建校70周年,您认为今天的西南医科大学是什么样?请用几个关键词跟我们介绍一下。
70年来,一代代西南医科大学人,众志成城,团结奋进,交出了一份份优异的答卷。在此我可以用红色、奋进、开放、责任等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红色是我们的底色。大家知道,我们西南医科大学的前身是西南区川南医士学校,学校的成立背景决定了我们的红色基因。学校在传承和发扬为民担当、重技术重应用、艰苦奋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同时,重视将红色基因浸润在我们的校风、学风与教风之中。
奋进是我们的姿态。围绕“德业双修、中西医并重”的办学特色,我校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教育体系。聚集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特聘教授等大批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博士占比已达45%以上;西南医科大学学子在国家级、省部级竞赛中获得奖励1000余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用人单位对我们毕业生的满意度一直在98%以上;医学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12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一直达96%以上。这一项项数据书写的正是西南医大人的奋进姿态。开放是我们的步伐。我校一直坚持开放办学,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加强学术上的高水平对话和文化的广泛交流。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中国酒城国际心血管学术会议”等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目前,每年有500余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全日制留学生在我校学习,也培养了20余批来自德国、葡萄牙、西班牙、美国等国的短期中医留学生。
责任对我们来说是力量。学校始终肩负责任使命,在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精准发力,坚持产学研用结合,建有集科研开发、企业孵化、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西南四省市接合区域的医疗中心,5所直属附属医院勇担社会责任,为川渝滇黔接合区域4000万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十三五’是贵校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的第一个五年,在此期间西南医科大学是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及内涵式建设的?
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改革,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在创新中追求跨越,全面激发了学校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十三五”期间,我校在党建、学科专业优势、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快的省属医药院校之一。
一是学校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布局。“十三五”时期,学校积极抢抓“双一流”建设、成渝经济区建设、川南经济区一体化、泸州市支持学校创新发展等战略机遇,以及“健康中国”“健康四川”等重要行业机遇,事业发展有了广阔的平台和政策支持。二是强化目标战略引领。“十三五”时期,学校强化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136”发展战略,全校上下围绕战略目标跳起摸高、艰苦奋斗,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更为后期事业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
三是遵循特色发展思路。在固根基、扬优势的同时,主动对标标杆院校,在找差距中逐步凝练我们的办学特色,坚持人才培养、医疗服务提优势,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求突破,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成为实现后发赶超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十三五”时期,学校全面推进新增博士授权单位及博士点的建设,目前已成功获批。同时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方面的改革,在变革中寻求发展,在创新中追求跨越,全面激发了学校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新征程。
我们锚定2035年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十四五”时期坚持以学校“136”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实现学校临床医学及中西医结合两个新增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新征程。
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的新征程,西南医科大学将从哪些方面着手?
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依法治校,加快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更多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十四五”时期,学校将围绕在开启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西部高水平医科大学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实施六大工程。
一是大力实施党建文化引领工程。落实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提升“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成效,大力推动思政工作改革创新,争创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二是大力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工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建设国家级、省级本科一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互联网+”“挑战杯”大赛等国家级奖项的突破。同时,扎实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依法治校,加快建设智慧校园,实现更多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一次办。
三是大力实施学科专业品牌工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专任教师达到1500人以上,专任教师博士占比50%以上,力争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学科成为新一轮省“双一流”建设学科。加速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推进科研倍增计划,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新突破。四是大力实施经济社会服务工程。不断提高直属附属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支撑泸州市打造成渝地区医疗救治“第三极”。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稳步增加政产学研用平台数量,推动大学科技园提档升级,联合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共同打造川滇黔渝接合部的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五是大力实施对外开放合作工程。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的领域、范围,积极拓展研究生、本科生联合培养单位。加快打造高水平研究院、联合科研平台,校地、校企、校校、校院等横向合作达到更高水平。同时,加快对外办医步伐,适当增加直属附属医院、非直属附属医院的数量,加快拓展医联体网格化布局。六是大力实施条件支撑保障工程。稳步完善办学设施,大幅提升师生民生福祉,健全多层次职工保障体系,实现职工收入增长与四川省经济增长同步。更加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